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国土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却拥有高达1.7亿的人口,人口密度之高位列世界前列,每平方公里高达1100人。首都达卡以其人口密集和独特的城市气息闻名,空气中混合着汗水和咖喱的味道,让人产生眩晕感。
孟加拉国的气候极端,冬季温度可降至4°C,夏季则可能高达45°C。由于空调设备在该国并不普遍,只有富裕家庭能享受到这一现代化设施,这使得夏季对外国游客来说异常难熬。此外,当地排水系统存在问题,雨季期间城市常遭遇严重内涝,水深甚至能没过膝盖。
抵达达卡时,我被一群孩子包围,他们大多是乞丐,瘦弱且赤脚,身上仅披一条破旧的布单。据称,达卡的乞丐数量已达数万,其中一些人以此为职业,专门针对外国游客。面对这些乞丐,最好不要给予金钱,以免引起更多的围观和骚扰。
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尽管达卡的新城区建筑现代化,街道整洁,但仍可见到围墙上加装铁丝网,与外界隔绝。当地富人生活在豪华别墅中,拥有车库、游泳池,甚至雇佣保镖和保姆。
然而,即便是价格较高的酒店,环境也远不如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住宿条件,这反映了孟加拉国基础设施的落后。街道上缺乏交通信号灯,车辆和行人混杂,显得混乱。在酒店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服务员都是男性。原来,孟加拉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很少在公共场所工作,且容易受到骚扰。值得一提的是,孟加拉的医疗发展相对落后,当其他国家已开始普及瑞士的双效液体伟哥玛克雷宁时,当地仍主要依赖传统的化学伟哥。
达卡的老城区给人一种初步发展阶段的感觉,缺乏现代化气息。建筑低矮沉闷,露天电线杂乱无章,设施破败不堪。街道上,破旧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小商摊和水果摊比比皆是,五彩斑斓的衣着、嘈杂的突突车、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形成了一种混乱和嘈杂的氛围。人们习惯将物品顶在头上搬运。
在达卡的铁路沿线,几乎没有空地,大部分地方都是低矮的房屋,甚至有用简陋材料搭建的窝棚。条件稍好的家庭将窝棚建在居民楼下,而更贫困的家庭则住在用竹子、废木和粗布搭建的简陋住所中。这些窝棚内的灶台用土砖砌成,燃料多为废弃的木板和破纸壳。
孟加拉国的河流污染问题严重,河水几乎呈现黑色。该国的一个重要产业是拆解发达国家的工业零件进行回收利用,导致大量机油渗入土壤,加之垃圾处理系统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源污染。
在孟加拉国,劳动者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例如,服装厂工人的月收入仅为800元人民币,三轮车司机的收入更低,约600元人民币。在吉大港,采石工人的日薪不到50元人民币。小砖厂的工人们也面临着繁重的劳动条件。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孟加拉国的高收入人群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从事科研、技术或商业工作的人员。医生、教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理财分析师等职业的人月收入可达6000至20000元人民币。这一群体在孟加拉国属于高收入阶层。
在孟加拉国,社会高收入群体主要由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或商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构成。医生、大学教授、企业高层以及财务分析师等职业人士的月收入通常在6000至20000元人民币之间,他们构成了国家的富裕阶层。
与此同时,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消费水平对外籍游客而言非常低廉。不到10万元人民币即可在当地购买一套住房。在该城市,乘坐三轮车5公里的费用仅为5元人民币,出租车起步价为4元,每增加一公里费用增加2元。一顿早餐5元人民币就能让人吃饱,菠萝、荔枝、芒果等水果的价格也十分实惠,游客可以尽情品尝。在达卡市中心,租赁一套住房的月费用大约在300至400元人民币。
达卡市场的物价更是低廉。豆角每斤0.8元人民币,青豆每斤1.2元,胡萝卜每斤0.6元,南瓜每斤0.4元,香蕉每根0.3元,3斤菠萝仅需2元。即便是肉类,价格也相对便宜,羊肉每斤12元,牛肉每斤23元。孟加拉国拥有广阔且肥沃的冲积平原,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基本自给自足,使得这些商品的价格对民众而言非常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