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死于酸奶,是死于我妈!”
文水县公安局值班室内,一位年轻女人冲进门,抱着个已经冰凉的孩子,哭着吼出这句话。
警察原本以为又是一桩食品安全事故,或许是酸奶过期、运输不当,最多算个小意外。可没想到,从女人的嘴里抖落出来的那点事,远比他们想象中复杂得多,也毒得多。
酸奶是引子,命案是结果,背后却是一场持续了三十年的“家庭战争”——只不过,这次,被牺牲的,是个两岁的小孩。
2010年6月13日那天,文水不算热,但武娇娇心里却像开了锅。
中午饭快做好了,儿子小超毅非要喝酸奶。她从冰箱拿了一瓶,孩子只喝了一口,便皱起眉来:“不好喝,臭。”
她尝了一口,确实带着股刺鼻味,心里嘀咕可能坏了,就顺手扔了,又拿了瓶新的给孩子。
那会她还没意识到,恶梦已经开始。
不一会儿,小超毅走路都不稳了,脸白得像纸,嘴唇发紫,整个人往地上一倒就没了知觉。送到医院,医生一句话差点把她打晕过去——孩子,已经没了。
谁能想到,家里冰箱里放着的酸奶,会成了杀人的工具?她一口咬定,肯定有人动了手脚。
警察听完她的说法,开始调查。最先查的是酸奶来源,结果超市、批发点全都过关,其他买家没一个出问题。
尸检结果出炉的时候,全组民警都愣住了:小孩胃部被腐蚀,黏膜大片坏死,简直像被硫酸泡过。而化验显示——孩子体内残留的,是一种叫“E605”的剧毒农药。
这东西现在市面上都禁止了,一般人根本弄不到。它不是腐败变质的产物,而是人下的毒。
而毒,是通过瓶底那颗针眼打进去的。
酸奶瓶底,被人用极细的针扎了个孔,再注入毒液。瓶身完好,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问题。
这已经不是食品安全,而是蓄意谋杀。
警察试图从邻里、社会关系查线索,却一无所获。没人跟这家有仇,没人得利,没人对孩子有意见。
直到那天下午,武娇娇坐在警局角落,一脸发呆。警察问她:“你真想查清楚是谁干的?”
她点头。
“那你有没有想过,是自家人?”
她没说话,眼睛盯着地板,半晌才挤出一句话:“我妈......不是亲的。”
事情开始脱轨。
武娇娇三个月大时被抱养,当时养母待她不错,谁知道三岁那年,原本的养母去世,父亲再娶一个女人,那女人成了她的“妈”。
新来的“妈”打她,骂她,连穿件新衣服都要数落半天,说她不是自家种的,没资格享受家里东西。
她忍了十几年,成年之后急着嫁人,就是想逃离这个家。但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
她生孩子后,养母看着那孩子的眼神,总带着点说不清的意味。小超毅刚出生那年,两人为房子的事还吵过一架。她那时候就有点不安,没想到应验得这么快。
“她怕我霸占房子,怕我生了儿子回来分地分房子,她不是第一次说过狠话。”
警察顺藤摸瓜,果然在“养母”家找到残留的E605和一个烧过的针头,藏在灶膛灰里。
证据齐全,人证物证都对上,可最震惊的还在后面。
当警察质问孩子姥姥时,坐在一旁的姥爷突然激动起来:“不是她干的!你们抓我!”
警方怀疑他是掩护,还真就对他开始了排查。可无论如何查,所有线索最后都指向一个人——孩子的姥姥。
面对证据,她也没再辩解,只说了一句让在场民警背后发凉的话:
“早就想收拾她了,这孩子,是她命。”
一个两岁孩子,在大人眼里竟成了“牺牲品”,为的是几间土房和一段几十年的旧账。
这个案子,法医的刀只是解剖了孩子的身体,而整件事真正解剖的,是一段“家人之间最深的恨”。
人们总以为亲情天然可靠,血缘可以熔化仇恨。但现实却反复提醒我们:家庭从来不是牢不可破的铠甲,反倒是最容易隐藏恶意的壳。
继亲家庭,失衡亲情,压抑的恩怨和纠缠不清的利益,常常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最先炸毁的,往往是家中最软弱的那一个。
而小超毅,只是千千万万沉默在“亲情地雷”中的牺牲者之一。
他什么也不懂,只是想喝口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