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原型

黎荔



发现不同民族对于上古时代大洪水的记忆,竟然惊人地相似。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上现存史料中对大洪水记载最完整的,因为它是由从大洪水中幸免于难的人口述而成的。在它的记载里,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几乎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和逃到更高的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西方文化中圣经的《创世纪》中也有关于那次几近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的记录:“洪水在地上泛滥四十天,水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一直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生物。水势浩大,在地上泛滥了一百五十天。”

而中国古籍中也有很多关于上古的这次大洪水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

孟子谈上古,往往是从尧开始的。在孟子的观念当中,人类史最古老的起点就是尧。孟子说尧那个时候“洪水横流”,水本来是直着流,循着河道或者沟壑去流,如果水太大了,河道、沟壑已经满了,水就不可能直着流,就会横着流了。“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就是大地四处都是洪水灾害。“蛇龙居之,民无所定。”到处都是蛇,到处都是龙。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尧那个时代,动物很多,水很多,洪水的灾害、野兽的灾害都很多,老百姓连住也没有一个安定的地方。“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洪水来了,铺天盖地而来。人们逃生,躲过洪水了,怎么生活下去呢?“下者为巢”,就是离洪水比较近一点的人,就在树上搭一个棚子,暂时生活下来。被洪水逼上了高山的,“上者为营窟”,就在山里找个洞或者挖个洞来生存。孟子把大洪水时代的人类生存,论述得极其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淮南子》也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为我们展开了往昔大洪水时代的一幅壮阔画卷:天柱废折,九州断裂,烈火熊熊燃烧,洪水滔滔不绝。自然灾害如此残酷,人类生存濒于绝境。不光如此,由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导致猛兽咆哮,鸷鸟怪鸣,乘机肆虐,吞噬人命。这幅恐怖的灾难图,被渲染得有声有色。这场大灾难是否全属虚构想象?恐怕不是。它很可能是当时曾发生大规模强烈地震或洪水泛滥,造成天崩地塌、水深火热的现实投影。“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女娲正是在此大劫难前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人类,才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看她干得如此利索,好像很轻松,其实这过程想来是十分惊心动魄的,那是弥伦天地、超乎寻常、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伟力。女娲可视为中华民族的救世主。



当然,在中国文化里,能够系统地描述和解释上古洪荒时代的经典,首推《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说,水神共工在颛顼掌管天下的时代,看到统治者昏庸无道,民怨沸腾,于是反叛,引发洪水。共工二世继续兴风作浪,整个世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鲧偷了上帝的宝物“息壤”欲堵塞天漏,被上帝发现并派祝融杀了他。他的儿子禹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历时数十年,率领众天神天将打败了共工二世,并按照山川形势,运用堵塞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领导人民抵御洪水,重建家园。为了彻底解除洪涝威胁,禹亲自端土筐,挥撅头,开掘了三百条大河,三千条支流,不计其数的小沟渠,以沟通四夷九州、五湖四海。在《山海经》中,大洪水之后的世界显得格外荒凉,这场灾难几乎毁灭了所有文明,仅剩少数幸存者。这些幸存者包括大禹和他的家族,他们通过治水工程重新建立了秩序,最终将洪水引向大海,恢复了大地的生机。

上古时代,众神大战,闹得天昏地暗,直到洪水滔天,淹没了罪恶。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和世界许多创世史诗多有相通之处,尤其是“洪水泡天”。英国的民族学家弗雷泽曾指出:在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的130多个印第安种族中,每个种族都有以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事实上,记录大洪水的不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世界各大陆上生活的民族中,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洪水神话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泛的口承故事之一。据研究,世界上已有181个国家和民族有洪水故事。洪水神话出现于人类几乎所有最古老的文献,在地理上扩布得如此之普遍,既与人类某种本质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又蕴藏着许多与各民族独特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信息。

关于大洪水的发生,不但能在神话传说中找到大量的证据,而且可以在古文字中找到有力的佐证。在甲骨文中,“昔”字的上面画成三条曲线,这三条曲线代表水,是浪滚波翻的形象;“昔”字的下面是圆圈中间有一点的图形,代表太阳,意为在太阳底下到处是大洪水,看不见高山,也看不见平地,可见当时的洪水有多大。上古时代,洪水为患,祖先备受洪水的灾害。可以推测先民们造出“昔”这个字所要表达的观念或情感:或许是表示对这场天神震怒而降临给人间的灾难的恐惧敬畏之情,或许是悼念并缅怀在洪水中失去的亲人,又或许是渡过灾难之后庆贺绝处逢生的喜悦,也或许是留给后人“居安思危”的一个忠告。先民用表示时间的符号“日”,与非同寻常的水波大浪的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记录和确立一个表示“过去”、“从前”的概念,作为“昔”日。因此“昔”字的本义是:从前曾经有过大洪水泛滥的日子,提示大家不要忘记了。可惜流传至今,我们已很难从字形上辨形知义而想到“昔”是“洪水之日”了。

关于大洪水的起源与影响,不同文献和研究给出了多种解释。有些研究认为,这场洪水可能是由气候变化引发的全球性事件,与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周期等自然因素有关。而另一些研究则将其与古代文明的变迁联系起来,认为大洪水可能是史前文明崩溃的标志。全世界都有大洪水的传说,我觉得这可能是源自很古老的记忆,有可能跟冰川期结束有关。那段时间里很多陆地被吞没,有可能给古人留下很深的印记,通过口口相传到了文明时代。与大洪水的神话相伴而行的,是各个民族不同的战胜洪水的方法。这些方法均以摆渡过河,渡过洪水劫难为共同原型。例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中国古代神话记述的渡过大洪水的神奇“葫芦”等等。

这场大洪水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撼,这场灾难可能比现代科学所认为的冰川融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更为剧烈。地球可能已经经历了数次高度发达文明的兴衰循环,而我们现在所处的,只是这一系列循环中的又一次尝试。我们现在见到的陆地上种种景观,其实都是在亿万斯年中,大陆被抬出水面,又浸入水中,一遍又一遍加温,被挤压褶皱成沟谷与峰陵、山峦与小丘,升腾的火山烈焰造就底层土壤,经过犁耕、平整,塑造出各种景物,由冰川与河流铺就土壤,每一个元素都在生长变化,同时又不断循环往复的结果。而现在,地球变暖又一次到了临界点,冰川消融。一年又一年,冰原越来越小,洪水泛滥也将越来越频繁。

想到心理学家容格在世界大战前梦到,一场大洪水将北海到阿尔卑斯山之间的所有地方都淹没了,他看到滔天的黄色巨浪,漂浮在水面文明的残片及成千上万无数的尸体。他以此梦研究埋藏在每个人类心灵深处的洪水原型,即与洪水相关的普遍的内在观念、思维模式、心理图像和人类集体潜意识。我相信在每个人类的潜意识中,都有着史前洪水意象的不断回荡。未来我们无法猜测,但是自然的力量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脆弱。海啸、地震、洪水、龙卷风等等,这些自然的力量突袭而来,带着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绝望。所有人都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又不希望这样的恐惧发生。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也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模样,有一个世界的尽头?

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摆成了一长条白线,迈着整齐的步伐汹涌而来,如同一支由三分之二氢原子与三分之一氧原子所阻成的超级集团军群。这是一次狂暴的侵袭。陆地上的片片树丛、林带,以至辽阔茂密的森林,无法承受这种强大的压力,随着无数声“喀喇”、“喀喇”的断裂声响起,无数树木被拦腰截断,变成了一丛一丛的枝桠浮木,被浪头席卷着沉浮不定。暴雨从天上撕开缺口,洪水将人间冲得支离破碎。在一瞬间,一切都被大水吞没了。无论是士兵、农民、工人、商人、艺术家还是指挥官,都不得不双手紧紧抱着水面上随波逐流的漂浮物——这些临时的浮舟,求生的欲望此时胜过了一切对权力、文艺和感情的需求。没顶之灾猝然而至,无数溺毙的魂魄在漩涡中载沉载浮。谁跪在倾斜的天地之间,将息壤撒向沸腾的江河。那些蠕动的颗粒遇水便膨胀成山脉,新生的峰峦在浪涛中破土而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