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378字,阅读约需7分钟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破解了关于“大龄剩女”的谎言,这期我将结合自身及身边案例,向你展示真实大龄未婚女的生存现状。
网络上,有很多人代言大龄未婚女的焦虑,也有人未婚女拍摄vlog自证生活的悠然惬意。虽然那些笃定未婚女焦虑痛苦的人不信。有时候,你很难叫醒那些将自己框进轨道里的人,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有太多的“必须”。
他们在成长中习得的人生脚本里,写的都是与主流高度相似的轨迹。他们认为人“必须”打工,因此自由职业者都叫无业游民;他们认为人“必须”结婚,因此无法觉察别人对婚姻的松弛态度,背后是可结可不结的情绪;他们认为人“必须”结婚以后才能生子,因此对于未婚生育或单身生育嗤之以鼻,却不知包括泰国坠崖孕妇王暖暖在内的诸多女性早已践行;他们认为“必须”男娶女嫁、一夫一妻,却不知在泸沽湖畔的摩梭族实行的是母系氏族的走婚制,在西藏牧区还保存着兄弟共妻的一妻多夫制……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过往的生活运行机制只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形成,而当下经济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法律、习俗、观念等社会意识也理应做出适应性改变。在新版机器上却执着地运行旧系统,势必会造成卡顿和不适。
我从不认为当下呈现出来的所谓激烈的男女对立,只是单纯的性别矛盾,而是快速变换的社会现实下,人们生活的新旧脚本的碰撞。就像民国时期,有人在裹小脚,有人走进了新式学堂。
回归话题,所以当今大龄未婚女的真实画像究竟是怎样的?
1、在理想与现实中极限拉扯
有人认为大龄未婚女极度焦虑,有人认为她们自由洒脱,然而在我看来大多数30-40之间的大龄未婚女都不是这两种,而是处于中间地带,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中拉扯,焦虑与洒脱间徘徊。
她们大多入世又出世,渴望脱俗又难以免俗。进一步,渴望高质量的情感关系;退一步,又不愿为了“结婚”的名头而钻进自己不爱的男人的被窝。只好让人生的进度迟迟停留在未婚的原地。
正如我的一位年龄40+的单身姐妹自述:“我现在过的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却是我不得不过的生活。我从来不是什么坚定的不婚主义者,曾经也差一点结婚。但是可能因为自己的性格或命运吧,一直没有遇到那个让我想要走入婚姻的人,于是就一直单着,单着,自然而然就大了,老了……”
这位姐姐是北京人,年轻时身材样貌均为中上等,工作能力出色,在京多套房产,经济条件优渥。我想谁也不会认为如她这般,算是“没人要”而“剩”下的。
同样的,另一位年龄36的北京姐妹,至今仍保持姣好的样貌,168的身高,身形苗条,硕士学历,工作能力出色。长了一张完全不缺男朋友的脸,却在我与她相识的5年内,没有谈过一个,把自己活成了“寡王”。她也曾积极寻找,可遇到的不是初次见面就动手动脚的,就是明知她独居还要在半夜装病上门的……
常有人攻击大龄单身女幻想完美“王子”,可是她们又不是要星星要月亮,她们只是想要一份彼此尊重的感情,这很过分吗?难道不接受相亲男的越界触碰,就是幻想完美“王子”吗?
此前在我《第一批90后,正在断崖式衰老》一文的评论区,有网友留言揶揄我,看似通透但又很在乎。没错,但是这有什么可耻的吗?我们都是被世俗规训了几十年的凡人,有谁是才觉醒了两年,就彻底化身“高僧大儒”的吗?谁没有自我拉扯?已婚的就没有吗?有钱的就没有吗?就连生了孩子的,都在一边快乐一边痛苦着,不是吗?
凡人就有凡人的烦恼,大方承认自己的烦恼,本身就是一种强大。
世界从来都是复杂的,是懒惰的人们将其进行了单一划分,如已婚和未婚。那些笃定未婚女对婚姻“求之不得”的人,不会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憧憬婚姻;即使憧憬婚姻的未婚女,憧憬的也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幸福。
世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是更为符合社会运行机制,并不代表它高质。无论已婚或未婚,其生活质量我们可以分别划为三等。
上等婚姻幸福,中等婚姻平淡,下等婚姻痛苦。同样的,上等单身经济富足、心态通透,中等单身经济无忧、对未婚状态可以接受,下等单身则是经济无保障、对婚育状况极度焦虑。
常有人粉饰婚姻的幸福,已婚者的成功,这无非只是用上等婚姻来对比中等或下等单身。这种田忌赛马式的胜利有什么可骄傲的呢?黄金单身汉王思聪对比一对平凡幸福小夫妻,活得更失败?
有人生怕自己的婚姻没能馋到大龄单身女。好,满足你。大龄单身羡慕别人的婚姻吗?羡慕。
但是只羡慕高质量幸福的那一部分,他们三观相合,彼此敬重,脾气相投,彼此包容,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谁都羡慕。但这不等于婚姻本身。还有一部分婚姻充斥着猜疑算计、矛盾四起、鸡飞狗跳、出轨PC,甚至闹成刑事案件,这样的婚姻又能馋到谁呢?可笑!
突然想到曾经与朋友的一段对话。
我:“好羡慕人家啊,你看XXX和XXX都有男朋友了,就我没有。”
朋友:“那把她们男朋友给你,你要吗?”
我:“那不行!我不要!”
2、大龄未婚女的焦虑,来自结构性压力
外界为什么总能自信地猜测到大龄单身女的焦虑?因为这本就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结构性焦虑。
社会通过经济、法律、舆论、习俗观念,一整套的配置将女性驱赶进婚姻的围栏。如在广大农村地区默认女孩不参与生产资料分配,没有继承权;哪怕是城市家庭,大量父母也默认不用给女儿买房买车;曾经的法律规定,单身生育要交社会抚养费,即变相罚款;单身女会遭到邻里的闲话甚至欺负;大肆宣传35岁大龄产妇概念,告诉你再不结婚生子就晚了……
他们当然知道未婚女会焦虑,因为这些焦虑就是他们制造的。
真正对女性好,是给他们生产资料、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样的经济托举、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的法律保护、先进而开放的医疗技术……而不是催她们结婚。
3、不是选择少,而是有不做选择的底气
总有人肤浅的认为,大龄未婚女是没得可选或不被人选择了,所以成了“剩女”。然而事实上,她们恰恰是因为有更多选择,才主动“剩”下。不婚,就是其中一个。
和男人不同,在女人中,独身是一种奢侈的生活。
很多女性成年后只有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结婚嫁人。区别只是嫁给这个,还是那个。
因为她们的家里经济条件不高,还有未婚等着姐妹彩礼接济的兄弟;或兄弟已婚,家里已经没了她的一席之地。
在很多有兄弟的家庭,默认女孩不继承家里的资产。那么一个普通的三线小城市女孩,若非逃离到大城市独立奋斗,不然是很难脱离婚嫁的。兄弟结婚后,女孩甚至连一个独立住所都没有。只能接受被原生家庭驱逐的命运。
我的远房堂妹,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后奶奶去世,父亲又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初中毕业后就下学打工。我只比她大一岁,小的时候常一起玩耍。长大后第一次见面是在我的高中学校门口文具店。彼时,我是全市顶尖高中里一名正为高考奋斗的学生,而她成了文具店打工的服务员。第二次见面,是在亲人葬礼上,彼时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她带着三岁的孩子。
诚然,并非读书才是最好的人生,我们无权审视别人的生命。可从小漂亮、聪慧,性格又好的她,难道就没有遗憾吗?18岁经人介绍匆匆嫁人,接连生下三个孩子,如今靠摆路边小摊维生,已婚已育看似“人生赢家”的她,难道就没有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吗?如果当初还有选择,她是否还走今天的路?可惜啊,母亲改嫁,父亲贫穷,奶奶故去,18岁的她除了嫁人没有选择啊。
年轻的少女在婚姻市场上当然有很多“选择”,然而看懂后你会知道,她们只有结婚这一种选择;看似“没人要”的大龄女,却可以穿透年轻时的各种压力和诱惑,拥有结婚或不婚两种选择。你看,“多”即是少,“少”亦是多。
那些坚定终生不婚或暂时未婚的大龄女们,必须雌雄同体,职场上和男人并肩厮杀,回到家独立照顾生活。而至于房和车,不同于大多数男人可以获得父母的助力,女性只能靠自己。
独生女,是这个时代送给女孩子的一份厚礼。它让一部分女孩有机会获得和男孩几乎同等的权利,父母的全心培养和经济上的全力托举。男性生存的旧脚本运行在女性这台新机器上,让女性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
在我所接触到的30-50的大龄未婚女中,一半是独生女,一半只有姐妹没有兄弟,几乎没有家里有兄弟还大龄不婚的。这样的女孩很清楚,自己即便一辈子不结婚,永远有家可回,永远有亲情为自己托底。回到家了不会变成客人,父母的财产和关爱永远有自己一份。有家的孩子,又怎么会渴望嫁入别家去?
此外,大龄女通常拥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三四十岁的年纪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她们知道自己不靠男人也可以有房住,有饭吃,有车开。其实不用社会催促,女人一旦贫穷、无保障,就自然会去结婚。
所以,不是女人因为未婚,才焦虑;而是因为焦虑,才结婚。
所以,对很多基层女性来讲,婚姻,始于退而求其次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