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砚池中的墨汁映照着窗外的竹影。沈砚秋提笔蘸墨,一笔一画勾勒着远山的轮廓。她喜欢这种感觉,仿佛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每一笔都是与山水的私语。
"又是一首母诗。"院外传来嘲讽的声音,"沈小姐只知描摹花鸟风月,不知世间疾苦。"
沈砚秋不以为意,轻轻搁下毛笔。自父亲去世后,她守着这方砚台,以卖画为生。城中人都知道沈家有位女诗人,笔下尽是柔情,却从不涉及时政。
"这位就是沈小姐?"一位身着青衫的男子站在院门口,目光灼灼,"在下江墨,久闻大名。"
沈砚秋微微颔首。江墨是城中有名的"公诗"诗人,笔锋犀利,针砭时弊。他的诗如刀,剖开社会的脓疮,让世人看见那些不愿面对的真相。
"听闻沈小姐的《春山晓色》堪称绝妙。"江墨递上一张纸条,"只可惜,诗若只有柔情,如何唤醒沉睡之人?"
沈砚秋展开纸条,上面是江墨的一首《铁骨铮铮》,字字如锤,句句似刀,揭露官府苛捐杂税下的民生疾苦。她不禁皱眉:"诗有公母之分,江公子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好诗?"
"非也。"江墨目光坚定,"但世间公诗太少,母诗太多。人们沉迷于风花雪月,却对脚下的血与泪视而不见。"
一场争执在所难免。此后,两人多次在诗会上交锋。江墨的诗如惊雷,震撼人心;沈砚秋的诗似清泉,抚慰灵魂。
那年夏天,暴雨成灾。江墨的《水灾行》描绘了官吏趁火打劫,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沈砚秋却在临时搭建的粥棚前,写下《雨中送暖》,记录百姓互助的温情。
"你不觉得太过片面吗?"江墨质问道,"只写善,不写恶,如何真实?"
"你又是否知道,"沈砚秋含泪回应,"那些被你写进诗里的灾民,更需要的是希望,而不是更多的绝望?"
一场秋雨过后,江墨病倒了。沈砚秋得知消息,带着自己熬的药前去探望。她发现江墨瘦弱的身体几乎支撑不住那支犀利的笔。
"你为何如此执着?"沈砚秋轻声问。
江墨苦笑:"因为真相需要有人说出。"
"而我选择相信,"沈砚秋将一碗药放在床边,"在黑暗中,也需要有人守护那一丝光明。"
江墨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或许,公与母并非对立。"
沈砚秋离开时,江墨送给她一首诗:"砚台虽小,可容天地;笔锋虽软,可破铜墙。阴阳互补,方成诗道。"
第二年春天,城中举办大型诗会。江墨的《公诗十首》与沈砚秋的《母诗百篇》并列展出。奇怪的是,人们发现,江墨的诗中多了几分柔情,而沈砚秋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几分刚毅。
"这是阴阳诗笺的融合。"江墨解释道,"公诗与母诗,本应相辅相成。揭露黑暗是为了守护光明,描绘美好是为了治愈创伤。"
沈砚秋点头:"就像这砚台与毛笔,缺一不可。"
多年后,人们提起这对传奇诗人,不再区分公母。他们的诗被合称为"阴阳诗笺",成为那个时代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砚池中的墨汁依旧映照着窗外的竹影,沈砚秋提笔蘸墨,这次,她既写山水风情,也记人间疾苦。因为真正的诗,本就不应有性别之分,而应是心灵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