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之争
尽管印巴两国已从战争边缘后撤,但数十年来争端积累的敌意仍根深蒂固。
作者:Jason Burke
编辑:阿K
二十六年前,数千名巴基斯坦士兵悄然进入喀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的高山岭地。这一轻率行动引发了1999年夏持续数月的战争。
报道这场冲突的经历颇为异样。在海拔适合登山者而非士兵的高山峡谷间,榴弹炮将沉重弹药抛射至冰雪覆盖的山巅,步兵则准备进行刺刀冲锋。在一处简陋的战地指挥所中,一名巴基斯坦炮兵军官在闲暇时阅读英国板球明星的回忆录与《古兰经》。当印度炮弹激起的碎石与弹片撞击帆布军帐的墙壁时,其指挥官谈及“解放喀什米尔”的“历史性国家和宗教责任”,并等待侍从端上甜点。
这是印巴间第四次战争,也是第三次因喀什米尔问题而爆发。尽管随时间推移,技术和地区政治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最近几天的局势显示,围绕喀什米尔这一被誉为南亚最美地区的争端所激发的敌意依然未减。尽管双方于本周六达成的停火协议暂时令战火熄灭,但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些枪炮终将再度响起。
对巴基斯坦而言,喀什米尔的穆斯林多数人口意味着该地区的分割不仅是历史的不公,更是对其建国初心——为次大陆穆斯林提供家园——的背离。在停火消息传出后不久,巴基斯坦外长伊沙克·达尔在社交平台X上表示:“巴基斯坦始终致力于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但也谨慎强调这一努力“从未以牺牲领土完整为代价”。
而喀什米尔对印度的意义远不止是宝莱坞电影的壮丽背景。对许多印度人而言,失去这一具有强烈历史与文化象征的地区,无异于国家肌体的一次截肢。印度独立后的首批领导人虽多为世俗主义者,政治上偏左,但依然坚决维护喀什米尔的归属;过去数周表明,当下的右翼宗教民族主义政府亦秉持同样立场。
若本次停火得以维持,接下来的数周势必上演另一场战役:关于叙事的争夺。
印度方面指称,三周前在印控喀什米尔发生、造成25名游客与一名导游死亡的大屠杀系极端组织“虔诚军”(Lashkar-e-Taiba)所为,而该组织不过是伊斯兰堡的代理人。巴基斯坦对此予以否认。几十年来,维持喀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削弱德里的控制并推动该争端国际化,一直是巴基斯坦军方——该国最具影响力机构之一——的战略目标。包括喀什米尔本地及外地招募的伊斯兰武装组织,一直被视为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要说巴安全机构对今年4月的袭击事件全无预知,难以令人信服。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官员则试图突出暴力背后的深层成因:包括喀什米尔持续的人权压制、德里在2019年取消该地区自治地位,以及其他诸多积怨。
回顾1999年,当时印巴领导人的激烈言辞曾引发国际社会对全面战争的担忧。如今类似的紧张态势再次出现,即便冲突未必升级为核战,其可能带来的惨烈后果亦足以令两国决策者保持克制。
二十年前,印军的战场优势与美国的外交施压共同促成一场脆弱和平,这场和平虽于十年后经历多次边境小规模冲突,但基本维持至今。此次危机中,美国的干预似乎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俄罗斯与中国或将对此不满,因两国正积极在本地区扩展影响力。然而,土耳其与沙特的介入也提醒世人:冷战后美西方独大的时代早已结束。
当前的冲突伤亡相对较轻,经济损失亦属有限。或许正是这一现实而非人员伤亡,促使双方选择止战。毕竟,两国都难以承受全面战争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尽管分歧众多,但仍存若干纽带。例如,尽管德里曾暂停执行一项关键水资源协定,但并未完全废止。
正如1999年冲突中所见,如今的印度与巴基斯坦领导人再度从战争边缘回撤。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周六以其特有方式所言,这是出于“常识与高度智慧”的表现。各方深知,一旦局势失控,代价将不可承受。
作者
Jason Burke,国际安全事务记者
我们是谁
我们的世界不止有一种声音 | 独立·多元·深度
日新说深耕国际议题,秉持普世价值与人文精神,致力于多元视角讲述与思考我们的世界。
欢迎关注我们其他平台账号(腾讯新闻、百度、微博、小宇宙):日新说Copernicium
每日更新,敬请期待,若想投稿或加入读者社群请添加小编微信:tototo0311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观点不合,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