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是下一场的起点:巴基斯坦急需歼-35,歼-10CE也得扩编一倍!
在印巴第二轮冲突冲上新高潮之际,10日下午突如其来的停战声明让全球目光聚焦南亚。这场持续数日的军事对峙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幕,但熟悉南亚地缘政治的人都清楚——停火协议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博弈的序章。当印度空军“阵风”战机的残骸尚未冷却,巴基斯坦已站在战略十字路口:如何将短暂的战术胜利转化为长期的安全屏障?
空中决胜的AB面:胜利者的隐忧
巴基斯坦空军在此轮冲突中交出了令人惊叹的答卷:7日空战中以零损失击落五架印军战机,10日反击时歼-10CE与“枭龙”组合再次全身而退,而印度军事目标却浓烟滚滚。这种碾压式优势背后,折射出中航工业作战体系的成熟度——从战机性能到战术协同,巴方已形成对印度的代差压制。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国力差距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巴基斯坦GDP仅为印度的1/8,军费开支不到对手的1/3,这种悬殊注定其无法通过简单复制胜利模式维持优势。
迭代逻辑:跟着中国军工节奏跳舞
“歼-35E入役”与“空警-500E预警机列装”的传闻,本质是巴基斯坦最务实的选择。当印度着手引进法国“阵风”、推进国产AMCA五代机项目时,巴方若固守现有装备体系,无异于主动放弃技术代差红利。中航工业产品线的迭代速度,恰好为巴方提供了“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歼-35的隐形性能可彻底改变战场透明度,空警-500E的数字阵列雷达则能将预警范围扩展至印度腹地。但现实困境在于,这些高端装备的交付进度取决于印度军购的刺激强度,巴基斯坦更需在“性价比”与“紧迫性”间寻找平衡点。
扩编悖论:数量才是质量的放大器
“20架歼-10CE不够用”的结论,源于10日反击行动中的实战检验。当印度空军因前期损失选择避战,巴方仅凭现有机群就完成对海打击任务,这本是值得庆贺的战果,却暴露出更深层危机:若印军未来采取“添油战术”持续消耗,巴方战机数量劣势将成致命短板。更值得警惕的是,“枭龙”Block3虽被划为四代半战机,但其雷达探测距离、载弹量与歼-10CE存在明显代差,无法承担主力制空任务。将歼-10CE机队扩编至40架,不仅是应对印度空军36架“阵风”的刚需,更是构建梯次防御体系的基石。
体系短板:被忽视的战力倍增器
三架伊尔-78加油机在此轮冲突中的“隐形贡献”,恰是巴空军最致命的软肋。当“枭龙”机队需要深入阿拉伯海猎杀印度航母时,老旧的伊尔-78仅能勉强维持基本作战半径;在北部边境对峙中,缺乏加油支援的“枭龙”Block2甚至无法执行纵深遮断任务。运油-20BE的出现提供了破局方案:其输油量已达欧洲A-330 MRTT水平,四架即可支撑整个“枭龙”机群的全疆域作战。这种“以运代改”的思路,实质是用较低成本实现战力质变。
破局之道:在印度转型前完成转型
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停战协议维系的。当印度着手整合“阵风”+S-400+国产航母的作战体系时,巴基斯坦的应对策略已清晰浮现:以歼-35构建战略威慑,以歼-10CE机群维持战术优势,以运油-20BE和预警机编织作战网络,最终形成“攻防兼备”的空中长城。这不仅是军事装备的迭代,更是作战思维的转型——从“以小博大”的游击战术,转向“体系对抗”的现代化空战模式。
停战协议墨迹未干,克什米尔上空的电磁波已开始新一轮交锋。对巴基斯坦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庆祝胜利,而是如何将这场冲突的战术经验,转化为改变南亚战略平衡的筹码。毕竟,在国力差距难以逆转的现实下,每一次军事转型窗口的错失,都可能成为压垮安全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