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药物”,因其降糖效果明确、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被广泛使用。然而,许多糖友在长期服药过程中,因忽略用药细节,可能面临营养缺乏、药物副作用等风险。科学用药是保障疗效与安全的关键,以下三点注意事项需格外重视。
一、长期用药需警惕维生素B12缺乏
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系统健康的重要营养素。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约30%会出现维生素B12水平下降,这与药物抑制肠道对B12的吸收有关。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影响B12代谢:一是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干扰B12的合成与利用;二是抑制回肠末端的钙依赖性吸收机制,导致B12吸收障碍。
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如疲劳、记忆力下降等,易被忽视。若长期缺乏,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手脚麻木、刺痛)、巨幼细胞性贫血,甚至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因此,建议服药患者每2-3年检测一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高风险人群(老年、素食者)可缩短至每年一次。日常饮食中可增加鱼类、蛋类、乳制品等富含B12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或注射补充剂,但需避免自行盲目进补。
二、服药期间严格戒酒
酒精与二甲双胍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首先,酒精会加剧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抑制,显著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乳酸酸中毒虽罕见(发生率约0.03%),但病死率高达50%,表现为呼吸困难、腹痛、意识模糊,需紧急救治。
其次,酒精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可能诱发低血糖,且醉酒状态会掩盖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延误救治时机。
需特别注意的是,除白酒、啤酒外,许多“隐性酒精”常被忽视。例如,藿香正气水(酒精含量40%-50%)、药酒、酒心巧克力、发酵醪糟等。此外,部分含酒精的漱口水或化妆品若误服也可能带来风险。建议服药期间戒酒。
三、定期评估肾功能
二甲双胍本身不损伤肾脏,但主要依赖肾脏排泄。若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药物可能在体内蓄积,增加副作用风险。
因此,服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肾功能,重点关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老年患者、高血压或合并肾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若检查发现eGFR下降,需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避免盲目停药导致血糖失控。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建立在规范用药的基础上。除了上述三点,糖友还需注意:
1)胃肠道反应管理:随餐服药、从小剂量起始可减少恶心、腹泻等不适;
2)避免与碘造影剂联用:可以检查前48小时需停药,防止急性肾损伤;
3) 二甲双胍需长期规律服用,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糖反弹;
4)剂量调整需基于血糖监测和医生指导,切忌自行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