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路修好了,路灯却亮不起来,绿植也要枯死,这样的‘半吊子’工程我们不要!”近日,乌鲁木齐西山路西延工程的复工消息让周边居民充满期待,但一则市民留言却揭开了背后的隐忧——道路绿化、照明的后期维护费用至今“悬而未决”,若验收前仍未明确责任方,这条崭新的道路恐将陷入“有路无光、有树无荫”的尴尬局面。
道路通了,问题却“堵”了
西山路西延工程是乌鲁木齐重点交通项目之一,原计划今年6月底完工。然而,据市民反映,项目方明确表示“道路主体完工后,绿化、照明等后续运营费用不归我们管”。这意味着,若相关部门未能及时介入,道路投入使用后可能出现路灯长期“失明”、新栽树木因无人浇灌而枯死的窘境。 “种下去的树都是钱啊,死了多可惜!”“没有路灯,晚上走这条路得多危险?”周边居民对此议论纷纷。不少市民担忧,若问题拖延,不仅浪费公共资源,还可能影响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
市民呼吁:别让“民生工程”变“闹心工程”
“道路建设是民生工程,不能只做一半!”留言市民直言,市交通部门应主动担责,尽快向市政府提交报告,在工程验收前明确绿化、照明等费用的承担主体,并提前与维护单位对接,确保道路移交后“有人管、有钱管”。
事实上,类似问题并非孤例。过去一些市政项目因后期维护责任不清,导致设施荒废、重复施工,最终“埋单”的还是纳税人。市民希望,西山路西延能成为“精细化治理”的范例,而非反面教材。
市民心声:城市建设需要“全链条”担当
“修路是好事,但好事要做到底。”不少市民建议,市政工程从规划之初就应统筹建设与运营,避免“各管一段”的脱节现象。此外,相关部门需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让每一分投入都能真正惠及百姓。
眼下,距离工程完工仅剩一个多月,市民的焦虑与期待并存:“希望相关部门赶紧行动起来,别让这条新路还没通车就成了‘问题路’!”
结语
一条路,承载着市民对便捷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西山路西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是资金和责任的划分,更是为民初心的试金石。期待相关部门倾听民意,主动作为,让这条崭新的道路真正照亮市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