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养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极为具体的方式守护那些难以把握的东西:友谊、记忆、情感。 」

五一假期间,北京地坛公园两棵普通国槐意外走红。树干上挂着的认养牌显示:“认养人:余华的朋友铁生”“认养人:铁生的朋友余华”,期限将于2025年4月30日到期。

网络霎时沸腾,“余华老师该续费了”的留言铺天盖地。余华表示对此毫不知情,这一“乌龙”事件却在互联网掀起一波共情浪潮。


(网友证实余华老师并不知情)

如今,导航软件上已标注“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游客纷纷慕名前往,甚至有人表示愿意继续用“余华和铁生”的名字为树木续费。

两棵树,两块牌,为何撼动万千网友心弦?

这场关于“续费”的集体关注,不只因“有一种友情,叫余华和铁生”,更因它触动了当代人对稳定性的渴望。在虚拟空间日益膨胀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加珍视实体世界的情感寄托。


(地坛认养活动“爆火”)

我们依然在选择用最古老的方式——在土地上种植生命——来纪念那些重要但无法触摸的情感。

1

树与地:公共空间的精神自留地

现代都市的规划很少为心灵留下栖息之所。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森林中,精神的根系难觅扎根之处,人们的情感需要一个“去处”。

高楼大厦,繁忙街道,拥挤地铁,陌生邻居——都市提供了效率、便捷与匿名性,却逐渐拆解了人与空间的深层联结。现代人因此成了精神流浪者,在喧嚣中寻找一方自留地,一处既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我相处的心灵领地。


(近年来,公园成为城市居民的“避难所”)

地坛,这片被文学浸润的土壤,成了精神家园的象征。对史铁生而言,这里不是普通公园,而是生命的锚点。《我与地坛》中,他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轮椅上的作家在这里与命运和解,将一座人人可游的城市公园转化为独属于他的精神世界。

因此,当认养人选择在地坛认养树木,这一行为便带有了某种文学传承的意味——站在文学巨人肩上的精准定位,让抽象情感在现实中找到具体坐标。


(地图上出现“铁生的朋友余华认养的树”的地标)

树木,城市中的另类存在,与现代都市形成鲜明对比。当城市生活愈发匆忙、嘈杂、线性时,树木依然以另一种节奏生长:它缓慢而非快速,静默而非喧嚣,循环往复而非一往无前。正是这种反向特质,使树木成为人们情感的理想载体:

它扎根泥土,又伸向天空;

它随季节更迭,又坚守原地不移;

它向公众开放,又能被个人认养。


(小红书@張鱼Dram true)

这种多重性与现代人矛盾的精神需求不谋而合——既要社会连接又需独处空间,既接受变化又寻求永恒。

认养行为于是成为一种空间标记的仪式。“余华的 朋友铁生”“铁生的朋友余华”——乍看是简单纪念,实则是空间重构。这对互文的认养牌将两棵普通国槐从城市绿化系统中分离出来,赋予它们独特身份。

通过这一命名仪式,认养者在公共空间中划出一块不被打扰的心灵净土,一方可以容纳记忆与情感的精神领地。


(地坛公园认养牌上的“碎碎念”)

地坛国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暧昧的边界性——物理上位于公共空间,意义却因观者而异;认养牌人人可读,情感却只有知情者能读懂。

这种半开放状态恰如都市居民的情感表达困境:既想被理解,又拒绝透明;既渴望分享,又需要保留。认养模式提供了微妙平衡——不必将情感完全隐藏,也不必将其全然暴露。

人们对这两棵树的集体关注,本质上反映了对“精神自留地”可能性的认同与向往。在被算法分割的数字世界,在缺乏记忆的城市空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处能够安放灵魂的港湾。

地坛的树木提供了一种解法:通过认养公共空间中的实体,为精神需求开辟具体栖息地。

2

物与情:为无形赋形

当认养牌上写下“铁生的朋友余华”时,不仅标记了一棵树,更创造了一个意义的结点,一个记忆的锚点。在看似简单的命名行为中,抽象的情感获得了具体的地理坐标,无形的思念有了物理依托。

情感无形无相,却最为真实。它们如水流动、如烟飘散,却又如山般沉重。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器”,为这些无形之物提供形态与边界。

从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到锁在项链里的照片; 从埋在地下的时间胶囊,到挂在树上的认养牌——人类始终试图通过物质为情感创造形态。

这源于人类对抗情感易逝性的古老冲动,更是一种确认存在的方式,是对“我曾在此”“我们曾相遇”这类痕迹的执着留存。


(塞纳河上旁的“同心锁”)

海德格尔洞察,物的本质在于它的逗留。在这种理解下,物质的持久性与情感的流动性形成了完美互补——情感如水,千变万化;物质如器,稳定承载。

在这个加速度社会中,当我们被信息碎片化、关系短暂化和生活表面化所包围时,那些能够逗留的东西因其稀缺性而显得格外珍贵。

物之为物,本无意义,却因人的赋义而获得灵魂;情本无形,因为物的承载给予边界而长出血肉。我们为物取名,物质从自然存在上升为意义载体;我们向物倾注情感,内心体验转化为外在表达。在这种交互中,物与情相互塑造,共同生成新的存在方式。


(莫言史铁生余华的“潦草小狗”图)

认养树木的价值在于让抽象情感获得可感形态——友谊不再仅是内心体验,而成为可被观察的外在存在;记忆不再只是主观片段,而成为可被分享的客观实体。物质的可感性弥补了情感的无形性,创造了一种介于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存在方式。

当我们无法拥抱一个人,我们便拥抱与他相关的物;当无法对话,我们便通过物质寄托思念。树木的生长成为友谊的延续,认养牌的存在成为对话的持续。铁生已逝,但通过这棵树,他仍以“余华的朋友”身份存在;两人的友谊看似中断,却在物质世界中找到了延伸路径。


(网友评论)

物的承载,让不在场变为某种“在场”,让过去延续到现在。因此, 认养人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极为具体的方式守护那些难以把握的东西:友谊、记忆、情感。在“轻飘飘”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些“沉甸甸”的东西来确认情感的真实。

在虚拟泛滥的时刻,我们越发渴望实在的触感,渴望能够被触摸和感知的情感存在方式。认养一棵树,或许是一种态度——相信缓慢,相信物理世界,相信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

3

“该续费了”:时间洪流中建造微型岛屿

“余华老师该续费了”——网络调侃的背后,是对永恒本质的重新思考。在万物流转的世界中,重要的情感如何延续?


(网友喊话余华“续费”)

认养树木、定期续费,是一种在流动时代握住情感重量的尝试。我们希望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建造哪怕最小单位的永恒。

传统的纪念方式——碑刻、纪念馆、铜像——追求物理上的永久存在;而认养树木定期续费,持续确认。这种周期性仪式将抽象的“记得”转化为具体的“续费”,将模糊的“不忘”变成明确的行动。

与其说是对永恒物质的依赖,不如说是对重复仪式的信任;与其期待永久保存,不如接受定期唤醒。

续费机制将宏大的时间分割成可感知的片段:一年,又一年,再一年。这种分割让虚无缥缈的“永恒”变为具体可把握的瞬间,让抽象的“记忆”转化为实际的守护行动。每一次续费都是对友谊的重新确认,每一个期限都是时间的锚点,让飘忽的记忆获得确定性。


(网友评论)

在必然的消逝面前,我们为何仍执着于建造某种形式的永恒?

答案或许在于,认养树木这一行为承载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它承认一切终将逝去的宿命,又执着地寻找让记忆多存在一天的方式。这种以有限对抗无限的努力,不是对抗遗忘的完全胜利,而是在接受消逝前提下的温柔抵抗。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 道:“遗忘就像一只粉碎一切的蛀虫”而人类又在“时时刻刻在创造自己”。认养树木、为其命名、定期续费,正是这种对生者和逝者同等重要的记忆守护。

或许我们无法永远记得所有重要的人和事,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让某些记忆多存在一段时间,在特定空间获得栖身之所。


(电影《寻梦环游记》)

一切都被快速消费和遗忘,认养一棵树显得格外珍贵。它不追求轰轰烈烈,只在乎点点滴滴;它不期待万世流芳,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一个地方,安放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它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像树一样,扎根、生长、提供庇护,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温柔岛屿。


(网友打卡地坛与“铁生余华树”)

或许一切坚固的都会烟消云散,但在承认这一切的前提下,我们仍可以建造有限的永恒。地坛的两棵树下,友谊正以新的形式继续,专程前往的漫步,被触动的心灵,在时间中获得新生。

或许,这正是我们面对无常世界时,所能做出最温柔的回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