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意义无法只用经济账来衡量,但盲目投入无异于赌博。”

这句话最近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不是谁突然“看破了红尘”,而是现实真的撑不下去了。。。

“不是不想供,是实在供不动了。

孩子当年出国,是全家拍板的决定,想着咬咬牙就熬过去了。可这几年,汇率、通胀、房贷……公司的生意又不好做。

我们也想过卖点资产,去借,去凑,但后来算了算账,不是没感情,是理智告诉我——这条路撑下去,可能会把我们一家拖垮。

最难的是告诉孩子那一刻。他电话里停了几秒,说“我明白了”,但我知道他其实根本没准备好。”

截至目前,小红书上“#留学断供#”的话题浏览量已经突破1000万。断供,不再是个别极端事件,而是正在扩散的结构性危机。对许多家庭而言,留学已从“上升通道”变成“沉没成本”。

有人成功镀金上岸,有人钱烧光了,文凭没拿到、签证被吊销,最后连体面地回国都成了难题。



很多人仍然抱着“读完就能翻身”的念头看待留学,但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留学不再是一项回报率极高的教育投资,而是一场门槛极高的消费行为。

过去你可以说:我出国,是为了改变命运,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是为了更高的平台。如今你可能要承认:出国,是一笔只有“特定家庭”才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它的性价比,不在教育质量上,而在你有没有能力承受留学过程中全部的不确定性。

你如果天赋异禀,在某个科研或艺术领域已经展现才华,出国深造是势在必行;你如果家底丰厚,这笔开销只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也没什么问题。



但若是掏空家底、负债出国,只为搏一个“海归身份”或“名校光环”,那你必须知道:赌的是整个家庭未来的抗风险能力。

赌赢了,全家镀金;赌输了,倾家荡产,还可能欠一屁股贷款,什么也带不回来。

留学生一旦遇上“断供”,第一个崩的,永远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吃饭、租房、交通、签证合法性。更残酷的是,在异国他乡,合法打工机会有限,很多国家对国际学生每周打工时间设限,有的甚至查得极严。

据澳媒报道,昆士兰科技大学的食品银行在2024年帮助了超过1000名学生,远高于往年同期。许多学生为了领取基本食品排起长队。



新南威尔士大学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一些留学生不得不依赖校园食物援助维持生活。

而在英美等打工限制更严的国家,部分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铤而走险。

于是你会在各大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批批留学生开始交流“灰色生存法则”:论文代写、网课代上、刷题刷单、虚拟币套利……这些操作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一旦被学校或移民局察觉,不只是学籍,连身份都可能被吊销。





从赚钱角度看,这些方式也从不稳定、更不安全。很多人只是为了撑过一段时间,却可能一脚踩空,永远出局。更不要提,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社交断裂、自我怀疑,甚至精神危机。

“我学会了独立”,一位曾经历断供的留学生朋友说,“是因为没人可依靠了。”



即使顺利毕业、平安归国,故事也并不一定迎来好结局。

过去,留学生如果没能在外拿身份,至少还能靠语言、文化优势,在国内从事语言培训、国际教育、申请辅导等“海归友好型岗位”。可“双减”政策之后,这些行业也在不断收缩,有的直接腰斩,有的转向AI替代。



而另一边,海归人群激增、国内学历“内卷”加剧,使得“海归光环”越来越褪色,甚至成了某些公司口中的“眼高手低”代名词。你花了上百万的学历,在HR眼中,和国内211应届生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还要解释为什么你在海外没实习、没项目、没社交。

学历的价值,正在缩水。“镀金”,反而变成了一种身份负担。

断供潮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教育全球化幻象的崩塌。

过去十年,留学看似越来越“平民化”:出国人数增加、路径多元、海外高校也张开怀抱。但这不过是教育全球化商品逻辑的自然演化。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澳)早已将留学生视为重要的财政来源——美国大学学费20年翻番,澳洲签证费一夜暴涨至1600澳元,英国高校中20%以上的总收入来自国际学生学费,部分大学甚至高达40%……

许多国家欢迎国际学生,未必是因为他们特别优秀,而是因为这些学生代表了重要的财政收入。



而中国家庭,尤其是中产家庭,正是在这个时候被裹挟入场。他们拿出几十年积蓄,押宝孩子能用文凭改变命运。但孩子出去了才发现,全球局势不稳、签证政策抽风、汇率波动剧烈,原本看起来稳定的计划,早就没有“确定性”三个字。

留学,不再是一个人凭成绩“考出去”的结果,而是一个家庭能不能承担全球风险的选择。



留学,从来不是保底选项。它是一次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的豪赌,而不是一场“读了总不亏”的安心投资。

适合的人,可以在其中成长、拓展视野、建立全球能力,甚至实现超额回报;不适合的人,把它当成身份叠加和阶层保值的路径,最终只会换来焦虑、负债和一地鸡毛。



你若问:留学到底值不值?

更好的问题也许是:你供得起吗?你扛得住吗?你准备好了吗?

因为这不是一张单程票,而是一整套复杂社会系统的入场券。

买得起入场券,不代表你有赢的筹码;走得进牌桌,也不代表你能全身而退。

欢迎评论区发声:

你觉得现在还适合送孩子出国吗?

你有过“留学断供”的至暗时刻吗?

你是否也经历了“留学≠人生保票”的幻灭时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