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际,兰州市榆中县兴隆山大道两旁各式各样的牡丹花竞相开放,白的、粉的、紫的花朵娇艳欲滴;和平天香山、范家营、牡丹园、高崖湖滩、马坡上庄、城关大坡坪、马啣山麓……高山大河的榆中,从每年的4月底到8月,随着阶梯状的地势变化,由北而南,延伸了牡丹花的观赏期限,更使得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笑如花开。
5月10日,正值周末,榆中县和平镇范家营村牡丹博览园里,来自七里河区的妥秀婷和小伙伴们沉浸于牡丹花丛中,尽情地玩耍、自拍、视频连线……不远处的农家院落内,村民魏孔荣和老伴陈正菊正忙着为自己家的紫斑牡丹地锄草。放眼望云,牡丹园里,各色牡丹花沿山梯次竞相绽放、花香弥漫。来自各地的游客早早便来到牡丹园,摆各种姿势与牡丹亲密拍照、闭目屏气嗅赏牡丹花香……“我前两天从新闻上看到和平牡丹园的牡丹已经盛开,今天特意早早赶来欣赏,没想到在牡丹花下遇到了知己。”来自兰州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对牡丹花情有独钟,以前想看牡丹就得去河南、山东,不知道家门口就有如此娇艳的牡丹。
和范家营相望相守的菜籽山村天香山牡丹基地,远看一片花团锦簇,近闻阵阵幽香袭人。纯洁的白、娇羞的粉、典雅的紫……一千多个品种的紫斑牡丹竞相绽放,漫山姹紫嫣红,花香四溢,尽显绚烂美景。三三两两的游人搅热了牡丹园昔日的幽静,纷纷用镜头赞美、记录和平牡丹的风采。同样,和平牡丹园里,260亩共760个品种13万株牡丹已全面进入怒放期。“黑天鹅”“御衣黄”“魏紫”等著名新品种作为镇园之宝,更是吸引着无数牡丹“粉”驻足嗅品。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中国共有三大牡丹基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甘肃榆中,甘肃榆中以紫斑牡丹闻名于世,在兰州和平紫斑牡丹第三代传人陈德忠老先生的苦心经营下,逐渐在和平兴起,同时远赴西藏等地采集野生牡丹培育出珍贵品种,形成了和平天香山、范家营和和平牡丹园三个牡丹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慕名观赏。
从5月9日开始,榆中县和平镇范家营在范家营村牡丹博览园举行主题为“国色天香·醉美范家营”的主题文化活动,以牡丹为媒,展现乡村生态之美、文化之韵。牡丹花期较短,一般为一周时间。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主办方将通过各种民俗表演、非遗兰山鼓子、乡村舞蹈等活动为游客观赏牡丹提供文化娱乐活动。
天香山牡丹基地内,陈德忠正在指导牡丹基地负责人陈富强收拾牡丹。“从我爷爷开始就种牡丹,到我的父亲再传到我,我特别爱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花卉和中药材事业,最早我是做果树和小麦杂交育种,后来发现牡丹价值更大,我就专门开始研究牡丹的杂交育种,由我和子女们培育的1000多个新品种里有530多种获得了国内外多项专利。”陈德忠告诉记者,和平牡丹园为中国三大牡丹基因库之一,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花协确定为“牡丹资源圃”及“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之一。
现在天香山基地已经成为紫斑牡丹最大的基地,共有1100多种、30万株牡丹已全面进入怒放期。园内还有引种栽培全国野生牡丹4种,各种花卉树木30多种。
牡丹盛放的季节,人们赏牡丹、画牡丹、拍牡丹、唱牡丹,紫斑牡丹已经深深扎根榆中大地,为这片热土带来吉祥和幸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文/图
责任编辑:车丹清
来源: 观澜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