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印度为何挑起印巴冲突

因为美国跟中国正在大打贸易战,从经济到高科技产业链,美国迫切需要找到“替代中国制造”的新阵地,印度敏锐地嗅到这一机会,莫迪为了让印度经济重新恢复起来,故意制造“地缘价值”来得到美西方青睐,所以打击中国的“铁杆盟友”巴基斯坦,是交给美西方投名状的最好机会。

只要印度能够战胜巴基斯坦,破坏中巴经济走廊,美国会为了印太战略,把技术、资本、市场等倾斜于印度,帮忙实现所谓“第二个中国”的工业化野望,因为印度国内正面临严峻的社会和经济压力,高通胀、失业问题、农民抗议等问题不断,莫迪正急需一场“外部事件”来转移舆论焦点,稳住基本盘,所以挑起一场有限规模但高调“可控”的军事冲突,是历届印度政府在关键节点时惯用的政治战术。

印度方面非常清楚,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向西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只要用局部破坏走廊关键节点,就有可能让中国在南亚方向“出力不讨好”,造成战略收缩,不得不说印度的算盘打得非常妙,所以先把战争集中在克什米尔、俾路支等地区,这一点都不是巧合,是对准走廊“软肋”的蓄谋操作。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场战火压根不是自主“挑起来的”,是被迫迎战,但既然开打,就不能退缩,更不能输,一旦在克什米尔方向退让,这不是损失阵地这么简单,会给印度更大的野心,也无法给背后的盟友交代。虽然克什米尔高原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连接新疆—巴基斯坦—阿拉伯海走廊的必经之路,换言之,谁掌握克什米尔,就等于半握住南亚跟中亚的能源和商贸中枢,这可是南亚的心脏地带,是整个中巴走廊的“天线”,所以印度的军事冒进,是在切断中国西出通道、遏制巴基斯坦西向发展的战略。

还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背靠中国、面朝波斯湾,是绕开马六甲的替代能源通道终点,印度明白若瓜达尔的重要性,如果在中巴联手下建成完整的港口—铁路—公路—能源管道系统,那中国将从能源上绕开南海压制、掌控印度洋入口,彻底摆脱对马六甲的“卡脖子依赖”,所以瓦解瓜达尔港战略价值、打断向北的安全走廊,是印度本轮冲突的隐性动机之一,也是美国全球围堵中国“印太—中亚—中东三线联动”的战线。

在俾路支省,主要是多山地形跟反叛势力活跃,这也是破坏中巴通道稳定的最佳入口,北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是喀喇昆仑通道跟中国西部边境的核心节点,控制这里,可对中巴通道实施地理层级打击,所以印度在这里的目的,是制造“不稳定地带”,试图从物理层面撕裂中巴战略粘合,向北逼近中巴交界点,也就是地缘是印度交给美国的投名状,目的是让“印度伟大”。

其二、特朗普真的是“和平使者”吗?

印巴停火最抢镜的竟然是特朗普,高调放出“斡旋和平”“致电呼吁克制”等模糊信息,所以G7集团、西方媒体突然开始借势造势,试图将停火成果包装成西方斡旋的又一次“典范案例”,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把这场战争的发起、过程跟收场联系起来,这场所谓的“停火”背后,其实和特朗普本人、整个G7集团的所谓斡旋关系根本不大,关键根本不在于谁打了电话、谁发了声明,是印度打不动了,巴基斯坦打够了。

印巴冲突刚开始时,莫迪可谓是底气十足,一副“战略打击、快速胜利”的架势,调动主力战机、远程炮兵、无人机群,摆出一场速胜,可现实却给莫迪当头一棒:苏-30、阵风接连被击落,前线哨所被摧毁,印度炮兵未取得预期压制,连以色列哈洛普无人机都被大批击落,从一场给美西方的外交豪赌,变成军事失败+战略误判+舆论反噬的三连击。



因为贵为棋手,甘愿当棋子下场的目的,就是得到美国的战略扶持,特别是产业链迁移、资本注入,但打到最后,美国只能频频发出“节制”的信号,明显看出印度军队的作战实力,地缘价值直接被打没了,就拿最重要的空军来说,乌克兰用米格29战机,可以跟俄罗斯一年斡旋几百次,印度战机比乌克兰更几个档次,结果是连战连败,试问还有什么统战价值?从国内政局看,莫迪本就面临高通胀、失业、教派矛盾等,战争没能缓解局势,还激发了民怨,所以内忧外患是莫迪被迫停战的根本原因。

既然印度“打不动了”,那巴基斯坦为何也选择“适时收手”?这是一种战略判断,因为巴基斯坦的目的不是要打败印度,巴基斯坦也没有这个实力,是要阻止印度打破地区平衡,所以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巴基斯坦的态度是“强硬自卫”,成功击退了印军空袭,袭击印军前线旅指挥部,战术目标已经达成。

但巴基斯坦却不敢把战争持续升级,毕竟打仗是要烧钱的,巴基斯坦经济本就处于恢复期,外汇、能源、财政等多项指标都在承压,如果继续打下去,势必会发展成消耗战或全面战争,可终究是小国,根本消耗不过印度,别看背后有中国、沙特等支持,但这些援助是有明确的边界,支持自卫,但绝不允许主动扩战。

如果冲突变成“南亚版的俄乌战争”,进入长期高强度消耗、地区动荡不休的局面,这既不符合中国的地缘利益,也不符合整个中东-中亚走廊,所以巴基斯坦清楚,自己不是乌克兰,印度也不是俄罗斯,整个南亚无法承受一场多年的流血博弈,适度、收手、稳住,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所以从逻辑分析,这场停火不是特朗普“劝出来的”,是双方在现实面前作出的妥协。

其三、巴基斯坦一战定乾坤

现代化战争是谁赢了制空权,就赢了第一场牌桌的主动权,在俄乌战场上,俄军拿下制空权后,乌军只能被各种温压弹轰炸,中东战场上,以色列用各种战机轰炸抵抗阵线,也就是说没有制空权,根本打不赢一场高强度的战争,印巴双方非常清楚,所以战斗打响的第一天,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机快速升空,在电子压制跟火控效率上全面压制印度空军的多型战机。

现在俄罗斯跟法国估计要恨死莫迪了,特别是普京,巴基斯坦用一架不起眼的枭龙战机,挂载中国制造的高速超音速反辐射导弹,摧毁了S-400防空导弹阵地,这让俄罗斯高技术装备的神话正式破灭,这才有了莫迪开调求助美国、沙特、甚至欧盟等势力,斡旋停火,保住面子和局势。



对印度来说,自家空军体系“四不像”的致命短板,被彻底暴露在全世界眼前,苏-30是俄罗斯,阵风是法国,幻影早已过时,米格29一退再退,就连空中指挥系统也是“分家式”,印度空军在购买武器装备时,是真的脑子都不动,空军预警系统由俄罗斯伊尔-76平台搭建,以色列提供雷达系统。

可问题是,这套系统既不能兼容苏-30的指挥系统,也无法适配阵风战机,所以现场指挥一团乱,你说先进吧,却打不了联合作战,说落后吧,每一件装备都“全球顶配”,所以有些人担心“印巴一停火,美西方就会重新扶持印度,让印度卷土重来”,这种说法没必要太当真。

因为战争打的是统战价值,印度这次表现已严重削弱“地缘棋子”的实际价值,美国要的是能在关键时刻遏制中国、制衡中亚、扼制中巴走廊的代理人,可现在连巴基斯坦都打不过,还暴露出一堆技术整合短板和作战指挥漏洞,美西方会继续扶持“阿斗”吗?哪怕考虑地缘价值,也只会维持最低成本的利用,不会继续大规模战略投入。

毕竟美西方本身也“家徒四壁”了,俄乌冲突三年,把欧洲军火库掏得差不多,中东持续爆燃,美国为以色列一再加码军援,早已分身乏术,如果要帮助印度在南亚开辟新战场,搭建一套现代化战争系统,恐怕是有心无力,要知道印度那副“既要又要还要”的国际信誉,早就臭不可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