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从国家政策到社会认知,从新药研发到门诊建设,肥胖症的认知与诊治正在经历全方位、系统性地深刻转变。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是预防及应对肥胖的重要措施,然而专家表示,肥胖症无法仅靠“少吃多动”解决。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都市肥胖人群中,仅约一成患者选择就医。
体重管理认知尚存在不足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肥胖的病因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疾病和药物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减重代谢手术之外,诺和诺德和礼来的GLP-1类新型减重药物的问世改变了肥胖症的治疗格局。
世卫组织上周表示,目前关于使用GLP-1 RA和GLP-1 RA/GIP双受体激动剂治疗成年肥胖患者的指南,正按照指南审查委员会的程序进行全面制定,预计在2025年8月或9月会出台最终方案。
在我国,体重管理也已经成为国家号召,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过去几年里,减重门诊也在国内多地医院陆续开设。
目前,中国约有1.8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且患病率持续攀升。然而公众对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认知不足,诊断和治疗不及时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根据诺和诺德发布的一项关于都市人群肥胖症认知与行为的调研报告,大部分的肥胖症患者仍普遍尝试自行减重,而非寻求药物或医疗机构的建议。受访肥胖患者使用过减重药物的比例仅为16%,到医院就诊更是低至11%。有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一种状况无须就医;另有14%的受访者明确认为“肥胖不是病,没必要去医院”。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症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果不进行系统干预,疾病风险将长期积累并恶化。
“肥胖症患者往往会合并一些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脂肪肝,你能想到的疾病可能都跟肥胖有关系。”李小英解释道。
第一财经记者在李小英的门诊看到,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络绎不绝,而肥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李小英指出,一些重度肥胖者因自卑而长期不愿求医,错过了早期干预的窗口,而来看门诊的很多患者也是来了才知道自己血糖高、血脂高,或者脂肪肝严重。“在早期的时候,通过体重管理,这些并发症都能得到缓解,甚至是逆转。”李小英表示。
新药物改变肥胖症诊疗模式
在中山医院,五年前就已开设了内分泌专病门诊,减重相关服务的扩展也已在中山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落地。医院还设置了一个线上集中管理系统,患者出院后,可将相关的指标上传到系统,实现医院管理和家庭管理的互动和整合。
李小英指出,过去的诊疗模式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而新型药物的出现,正在改变肥胖症的治疗方式。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药物,能够同时实现减重和代谢改善的目标。
“标准化、专业化的减重门诊,不仅能够促使更多患者主动寻求医疗帮助,还能强化早筛意识,提早发现慢病隐患。”李小英表示。
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诊治中心,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内分泌代谢病专家曲伸主任的门诊外排起长龙,其中有一些已经通过服用药物取得治疗效果的肥胖症患者前来复诊,也有一些初次就诊咨询肥胖相关问题的。
“治疗肥胖的首要目标是保障身体健康,并建立在代谢正常的基础上。”曲伸表示,“将肥胖简单地归咎于不良生活习惯或缺乏运动是片面的。”
他还强调,体重管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短期内减下体重不是最终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不让体重反弹。“个体化诊疗是肥胖治疗的关键。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曲伸表示。
在曲伸的门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他认真地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等细节,患者的就诊时间普遍较长。“肥胖门诊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肥胖需要长期管理。”曲伸说道。
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杜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部分患者在服用GLP-1类药物后,都能把体重降一部分,而对于一些重度肥胖的“超级大胖”,在体重降到一定的水平后,还需要实施减重代谢手术。
“类似这种超级肥胖的患者,在术前术后,需要全方位地管理。”杜磊表示,“我们也是遇到过500多斤的,这种情况,患者往往心肺功能比较差,手术风险较高。所以一般不是即刻手术,而是通过药物、中医、饮食,先把体重减一部分,再择期手术。这还需要家属有很强的决心和配合度。”
和很多疾病一样,肥胖症也重在预防。借助互联网技术,京东、腾讯等科技公司的健康医疗平台也正在参与肥胖症诊疗的公共健康治理体系。
作为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的生产厂商,上个月,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京东健康等互联网伙伴达成战略合作,探索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例如在与京东健康的合作中,依托智能大数据分析、AI健康评估模型等数字化技术,双方打造了肥胖症公众科普专区,提供疾病科普、健康体重评估、就医地图、线上预约等一站式服务,构建了覆盖“预防—诊疗—管理”全周期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实现从疾病认知到线下诊疗的闭环管理,以及从在线问诊到药品配送的全程数字化服务。
诺和诺德还推出“诺和关怀”数字化患者服务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帮助患者提升治疗依从性,建立长期的自我疾病管理能力。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指出,诺和诺德目前开发管线中的药物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而是希望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代谢健康、心血管健康和身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