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风拂过大学路,空气中弥漫着书页的油墨香与咖啡的醇厚。漫步在大学路街区,总有一种奇妙的感受——既有学院派的严谨与深邃,又有市井生活的鲜活与灵动。
书店、咖啡馆、文创市集……与环绕街区的高校围墙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在这里,书香与烟火气彼此滋养,共同构筑了杨浦乃至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
五月,全长不过数百米的大学路,酝酿了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狂欢——“大学路美好书店节·KIC知识艺术节”。5月1日至5日,超60家全国头部出版社、特色书店及文创品牌走上街头,以100多个图书、文创摊位“以文会友”。20余场知识分享会、10余场创意戏剧秀轮番登场,让大学路再一次成为沪上文化爱好者的“朝圣地”。
选择大学路街区,在书香与烟火气中触达城市的灵魂,是因为大学路的底气。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实体书店依然在这里生生不息。
有的书店满怀着岁月的痕迹,比如复旦旧书店,它的存在是一种坚守。实体书店生存不易,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态度——纸本书籍的温度与质感,是无法用电子数据替代的。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中获得新知识,这是对旧与新的重新演绎。
悦悦书店则更偏向文艺与生活美学,一楼还设有咖啡区,可以点一杯咖啡,安静地度过一个下午。这种“书店+咖啡”的模式,既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惬意。
谜芸馆以推理文学为主题,代表了当代阅读的另一种可能。店主是一位推理小说作家,店里常举办读书会和作者分享活动,让小空间成为同好者的聚集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推理迷。
书店不只是一个买书卖书的地方,更是人与书相遇的缘分。市集的到来带来新的机会,让书走出店面,与人直接对话,成为街头风景的一部分。
大学路的魅力不仅在于书店,还在于它的市集。每逢周末市集开张,手工艺品、独立设计、 vintage服饰、创意小吃出现,为大学路增添了烟火气。
市集的氛围轻松而自由,路人可以随意驻足,与摊主聊天,甚至现场参与手工制作。这种开放式的文化互动,把大学路变成了“露天沙龙”。许多摊主本身就是附近高校的学生或校友,他们在这里展示创意、交流想法,成为杨浦创新精神的缩影。
大学路的独特之处,来自它背后的“共生逻辑”——高校、书店、市集、咖啡馆彼此依存,共同塑造了这片区域的文化性格。复旦、同济、财大、上体大等高校为这里注入了学术底蕴,而街区的商业生态又让这种底蕴更加亲民。
这种文化生态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商户的坚守、市民的参与,缺一不可。杨浦在大学路建设中鼓励实体书店发展,书店和市集的经营者们也积极创新,让文化空间更具吸引力。
文化之于杨浦,是厚重的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也是向“新”而行的软实力。如何进一步打造文化“YOUNG本”?如何探索文化的“全新表达”?“大学路美好书店节·KIC知识艺术节”,不仅是一次商业活动,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破圈”实验——当书店、市集、学术大咖与街头艺术碰撞,大学路街区的书香底色,正被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力。
KIC创智天地的策划并非偶然。作为杨浦区“大创智”示范区的重要部分,大学路一直致力于打造“知识型社区”,并且提供了一种“可漫步的文化体验”——无论是淘一本旧书,逛一次市集,还是在咖啡馆里发呆片刻,都是对城市灵魂的触摸。
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摆设,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态度。正如“美好书店节”所倡导的:阅读可以很轻松,知识可以很有趣,艺术可以很亲近。
当一座城市的街区能让人停下脚步、思考、交流,它的文化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一方让思想自由生长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城市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