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初,一场围绕国产电动车阿维塔12风阻系数的争议,意外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颇具讨论度的公共事件。
从某汽车博主通过实验视频对阿维塔12风阻系数的质疑,到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社交媒体转发,再到阿维塔科技的法务声明与公开测试邀约……
然而,关于这场你来我往,看似热闹的技术讨论,其最终结果大概率就是没有结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件本身没有值得掰扯的价值。事实上,当技术参数遭遇流量狂欢,当行业标准遭遇公众认知,科学与传播的边界应当如何界定?
据乘联会数据,截至2025年Q1,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攀升至41.2%。
在绿牌车和蓝牌车即将形成分庭抗礼格局的当下,大多数用户其实“初心不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Q1数据表明,普通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等实用参数的关注度仍高达73%,而风阻系数这类专业工程参数的关注度仅为8.2%。
这种认知落差恰恰构成了某汽车博主对阿维塔12风阻测试视频的传播密码:通过将专业实验室数据与大众认知断层进行嫁接,完成技术议题的流量转化。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该汽车博主选择风阻系数作为切入点具备三重优势:
其一,专业性壁垒赋予内容权威感,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的背书提升了测试可信度;
其二,0.28Cd与0.21Cd的直观数字落差形成强烈反差,符合短视频时代的“震惊体”传播规律;
其三,对比20年前燃油车的叙事框架,巧妙唤醒公众对国产电车“技术跃进”的既有疑虑。
所以,这种“专业外衣包裹流量内核”的操作,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注意力收割。
如果一切基于事实说话,我们依然认为,该博主本身没有错,自媒体博主坚持做内容,不断追求流量,和农民看准了某一类经济作物而大面积耕种,商人踩准了供需节奏而批量性进购货物一样,毕竟在框架范围内追求利益不违规、不违法。
但若回归技术本质,风阻测试的复杂性其实远超公众想象。
比如需要获得权威认证的密闭风洞环境、符合标准的测试程序、经过计量认证的精密传感器,以及满载状态下的车辆配重模拟等,都是基本测试条件。
另外,据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研究显示,即便在相同风洞中,因地面效应模拟方式不同(移动带系统与固定平板差异),测试结果偏差可达8%-12%。这些专业细节在流量传播中往往被选择性忽略。
所以,这就是关于文首提出的“这场你来我往看似热闹的技术讨论,其最终结果大概率就是没有结果”的第一个理论支撑:
在基本测试条件很难完全相同的前提下,用该博主与阿维塔官方对目标车辆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本身就没有特别明显的参考价值。
事实上,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风阻系数测试始终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
原因很简单,不同于需要CNCAP/CIASI认证的碰撞安全测试,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属于车企研发自控领域。因此,风阻测试对行业内部而言,其实是“自由”的。
比如,测试对象可以是“自由”的。
据蔚来ET9(参数丨图片)开发日志显示,其风阻测试历经了油泥模型-骡车-准量产车三个阶段,其数据差值达0.04Cd。
而宝马i7工程师在2024慕尼黑车展透露,为追求更低风阻,测试车辆会拆除后视镜等部件,这与消费者实际用车场景已经存在本质差异。
还有,测试方法是“自由”的。某新势力品牌研发总监透露,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单次测试费用达12万元/小时,完整测试周期成本超百万。
这就导致一部分车企选择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流体仿真替代实体测试。
然而,计算出来的模拟数据与实车测试数据之间的误差标准是多少?并无行业共识。
另外,传播话术是“自由”的 。
大众ID.7在2024年宣传的0.23Cd明确标注为“特定配置下最优值”。而小鹏X9的0.227Cd则备注“不含电子后视镜版本”。
只是,这种技术性免责声明在营销传播中往往被弱化处理。
所以,这就是关于文首提出的“这场你来我往看似热闹的技术讨论,其最终结果大概率就是没有结果”的第二个理论支撑:
既然风阻测试对行业而言自由如风,那么从纯理论角度上去讲,哪怕还有一万个汽车博主在后面等着测试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就有可能得到1万个不同的测试结果。
不得不说,一个风阻测试,居然可以用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来解释: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既然如此,一辆汽车,特别是一辆纯动电汽车的风阻系数到底有多大用?还有,为了这个属于车企研发自控领域的系数,阿维塔官方有没有必要如此较真?
我们先给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风阻系数当然有用。
援引长安汽车研究院研究数据,常规场景下,风阻系数每降低0.01Cd可以提升纯电动汽车约1%-2%的续航。这就是车企愿意把表现优异的风阻系数公布出来的原因,当然也是纯电汽车用户愿意关注该参数的理由。
但是,回归用户价值的参数理性,风阻系数是不是像极了纯电汽车零百加速的时间参数一样?用户买的更多是一个心里安慰,于实际场景意义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
那么,即便阿维塔12存在0.07Cd偏差,折算实际续航差异也就是10公里左右。这个差异,甚至比大夏天多开了20分钟空调还要细微。
所以,相较于纠结数字精度,用户更需关注车企是否在核心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领域持续创新。
但是,阿维塔官方还真就较真了。
面对舆情发酵,阿维塔的应对策略倒是显得高级而不失体面。
5月3日法务声明遏制谣言扩散,5月6日邀请马斯克见证测试完成话题升维,同步启动公开测试计划实现舆论主导权转移。
这套“法律威慑+名人效应+过程透明”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新能源时代公众的三大认知痛点——对技术黑箱的不安、对国际权威的崇拜、对过程正义的渴求。
但阿维塔更深层的战术意图在于品牌势能维护。
5月1日,阿维塔科技公布了2025年4月的销量数据,当月累计销售新车11681辆,同比大幅增长122.6%。
也就是说,品牌处于明显上升期的阿维塔,若此时主力车型之一的阿维塔12风阻争议不能及时遏制,则可能动摇其“科技豪华”的品牌定位。
通过主动将企业标准升格为公众监督下的“准行业标准”,阿维塔实际上在重构游戏规则,将专业参数的争论场域,转换为品牌公信力的展示舞台。
当专业参数脱离工程语境进入公共话语体系,非常容易引发“实验室数据与现实感知”的认知错位。
就像2023年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发布会后,社交媒体涌现大量对其能量密度的夸张解读,最终迫使企业多次进行科普澄清。
从本质上讲,这是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技术平权化进程中,因为信息降维带来的风险。这一次,碰巧被阿维塔遇上了而已。
然而,即便行文至此,我们依然坚持认为,这场争议不会有一个孰对孰错的结果,但格外值得我们深思。
阿维塔12测试风波犹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最荒诞的横截面——自媒体用民科式自建标准解构车企千万级风洞数据。
用“我觉得”丈量工业文明,拿“我认为”打假汽车工业,这场看似反智主义的狂欢背后,资本暗流或许正沿着流量管道悄然涌动。
在“测试即战场”的流量海洋里,严谨的工程参数沦为情绪燃料:友商是否在反智测试背后植入黑公关代码?流量猎手是否正将技术讨论异化为商业绞杀?
当传播场域里的“伪科学”开始反向定义产品价值,被解构的不仅是某款车型的风阻系数,更是整个行业赖以生存的技术信仰。
这场荒诞剧最吊诡的隐喻在于:当车企被迫用直播测试回应民科质疑时,工业文明与流量文明的权力关系已然倒置。在流量的竞技场,实验室里的工程师终究敌不过手机补光灯下的——哎呦,家人们,哎呦,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