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大比武汇报演示的现场,毛主席在其他解放军将领的陪同下,坐在主席台上观看战士们的汇报表演。
当他看到“红4连”连长宋世哲,用40发子弹在40秒内打掉了40个靶子的速射成绩后,十分兴奋,对身边陪同的将领说:“把咱们神枪手的枪拿来给我看看。”
陪同人员赶紧将宋世哲用的枪拿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双手接过枪,先是左看看右看看,看到枪支保养得非常好很高兴。
接着,毛主席右手持枪,左手托枪,闭起左眼,右眼凑上准星,做了一个标准的持枪射击姿态。
身边敏感的记者们,立刻按动快门,将这一刻记录了下来,这也是毛主席存世的唯一一张持枪的照片。
图丨毛主席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毛主席三“不摸”。
第一是不摸钱,因为毛主席一生崇尚节俭,崇尚清廉,因此不摸钱。
第二是不摸马列主义原著,因为毛主席崇尚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非常反对照搬照抄马列经典的本本主义,因此说他不摸马列主义原著。
第三是不摸枪,在咱们老百姓的朴素印象里,毛主席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统帅,不是冲锋陷阵的士兵,因此也就有了毛主席不摸枪的说法。
其实这第三点,毛主席不摸枪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毛主席非但摸过枪,而且还在军队中当过兵,而这一切还得从一个叫做彭友胜的人说起。
图丨毛主席
润之的担保人
1951年的一天,一个叫彭友胜的老头子正背着的双手,溜达在镇子的集市上,突然他觉得有些口渴,便东瞧瞧西看看,看看有没有喝水的地方。
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乡政府的大门,想到共产党平时对老百姓都很和善,于是决定进去要一杯水喝。
他走进乡政府的院子,看到正中间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他愣住了,嘴里叨念着:“三伢子,三伢子,三伢子就是毛主席!”
然后他伸出手指着毛主席的画像,说:“三伢子,他是我的兵,他是我的兵。”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疑惑地看着他,觉得这是一个脑袋不清醒的老头。
彭友胜并没有管别人看他的目光,他望着毛主席的画像,他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大家都还是毛头小伙子的年代。
图丨毛主席
彭友胜出生于光绪十年,他的家乡在湖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里。
这个小村子虽然可以说是依山傍水,但是“七山两水一分田”的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要为了填饱肚子而奔波,尤其是到了灾年,饿肚子更是常事,常常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那个年代,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要想填饱肚子,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投军,虽然要去打仗,要被长官打骂剥削,但至少饭是可以吃饱。
就因为这个原因,彭友胜参加了湖南新军,成了第49标二营的一名士兵。
彭友胜的头脑还算灵活,不像其他农村出身的兵那样,只知道听话和蛮干,彭友胜会动脑子讨长官欢心。因此,他很快得到了长官的赏识,从一个大头兵很快被提拔到了“副班长”。
图丨士兵
在军队中有句话叫“站岗不站第二岗,当兵不当副班长”,但是彭友胜却不这么看,副班长好歹也带着十几号兄弟,怎么着也是个兵头将尾,因此他内心还是很满足的。
就这样彭友胜在湘军中混到了1911年,这一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反抗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第一枪。
很快,革命之火蔓延全国,湖南也加入了反对清王朝统治的队伍,彭友胜所在的湖南新军也对着清王朝开了枪。
这一天,他们的部队驻扎在湖南省会长沙,闲来无事,他便坐在自己的宿舍里擦枪。
突然听到有人在外边喊他的名字,他起身往外张望,看到是平时与自己交好的朱其升,一边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边朝宿舍走来。
图丨武昌起义
他走出去问朱其升有什么事,朱其升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门口有个小伙子,非要来投军,门口的哨兵说没有介绍人不行,跟哨兵理论半天。
我看这小伙子不错,要不咱俩就给他当介绍人,到时候招到你们班里边,也算增加个人手。”
彭友胜想了想,说:“好,那我就给他当这个介绍人。”过了一会儿,朱其升带了一个小伙子来到了他面前。
彭友胜上下打量着他,只见这个小伙子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庄户人家的孩子,特别是那双眼睛,十分有神,浑身还散发着一种正气,彭友胜很满意。
这个年轻人见了他倒也不见外,主动和他打起了招呼:“班长好,我叫毛泽东,字润之,家里人都喊我三伢子。”
图丨毛主席
彭友胜笑了笑,问道:“小兄弟是哪里人呐”。
年轻人立刻回答道:“湘潭韶山冲人。”
彭友胜又问:“那你为什么要投军呢?”
这个年轻人来的精神,说:“为了把皇帝拉下马,让老百姓有好日子过。”
听了这话,彭友胜的眼睛也亮了,他觉得眼前这个叫毛润之的小伙子不简单,以后肯定能有出息,于是便说:“好,我收下了,以后你就跟着我吧。”
说完便接过毛润之手里的行李,带着他进了宿舍,给他安排好床位,又给他讲了很多军队里的规矩。
就这样,这份长达数十年的战友缘分开始了。
图丨毛主席
聚是一团火
彭友胜对这个来自韶山冲的毛润之十分看重,他总觉得这个人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此在平时对他严格要求之余,对他也特别照顾。
通与毛润之的朝夕相处,他发现这个毛润之身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好强,毛润之头脑十分灵活,而且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平时与战友们聊天时,他总是能有一些很深刻又很独到的见解。
很多时候,都让战友们听得或点头赞同,或激情澎湃。
但也有一些时候,有战友与他的看法不一样,他便与这些战友辩论,他的口才很好,辩论的时候还能旁征博引,每次必须要取得辩论的胜利才会罢休。
图丨毛主席
第二个是有理想,在平时与毛润之地闲聊中他了解到,毛润之的家境还算殷实,除了自己家有地外,还做一些粮食生意。
因此他来投军,自己并不像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真的想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些事情,让国家富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彭友胜打心眼里有点佩服这个年轻人,觉得他很有理想很有想法,将来说不定能做出一番大事。
第三个是有文化。在这个年代,军队里都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大老粗,能有个识文断字的都是稀罕事,而从毛润之平时的谈吐,能感到他看了很多书,也受了很好的教育。
因此毛润之也经常给战士们读家信,有时战士们也会托他代笔,给家里写信,每次毛润之都欣然应允,因此战士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年轻的小伙子。
图丨毛主席
正是发现了毛润之这些特点,彭友胜更加着重培养他,彭友胜经常给毛润之钱,让他去买一些报纸。
等毛润之自己把报纸看完了,他再把战士们召集起来,让毛润之给大家讲讲报纸上讲了什么,一来二去,这些不认识字的大老粗,讲起话来竟也能头头是道。
正当彭友胜觉得,毛润之在部队里会前途无量,总有一天会当自己长官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却发生了。
1912年的一天,毛润之私下里找到彭友胜,对他说:“班长,有个事我想跟您说说,现在清朝已经灭亡了,我参军的目标也实现了,所以…我想回去读书,您看…”
彭友胜被毛润之的话说蒙了,他没有想到毛润之后有离开部队的想法。
图丨毛主席
可是转念一想,像毛润之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军队既不是他的长久之地,时间长了也会糟蹋了这样一个人才。
于是,彭友胜点点头说:“行,我知道你怎么想的,我支持你。”
就这样,毛润之离开了湖南新军。在离别的那一天,彭友胜专门给毛润之张罗了一桌送行饭,还特意准备了毛润之最爱吃的红烧肉。
离别的酒再香浓,喝下肚,也会有淡淡愁绪的味道,作为粗犷的军人,他们会用酒精把分别的愁绪压进肚子,尽情地欢笑、吵闹。
图丨红烧肉
吃完送行饭,安排好其他人,彭友胜又专门去送了毛润之,彭友胜把毛润之从营房门口送到了部队门口,又从部队门口送到了街口,十分不舍。
在不得不分手时,彭友胜从自己的衣兜里,摸索出两枚大洋,硬塞到了毛润之手里,说:“穷家富路,别嫌少,拿着。”
毛润之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点点头收下了大洋,握着彭友胜的手,说:“班长,我走了,你保重!”
彭友胜也动情地说:“后会有期,保重!”
就这样,在频频的转头和挥手中,两人告别了。
图丨毛主席
永远的“老班长”
分别后的两人,在各自的道路上继续跋涉着。
毛润之离开军队后,报考了湖南第一师范,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几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活动,为今后的事业打下了事业的基础。
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蔡和森、蔡畅、向警予、何叔衡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了今后革命路上坚定的伙伴。
而彭友胜通过在部队里的打熬,当上了军官,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排长,1926年随部队移防广州。
也就是在这一年,彭友胜在报纸上看到,时任国民政府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润之,要到广州讲学,这令他十分激动和兴奋,他决定去见一见毛润之。
图丨湖南第一师范
在见毛润之之前,他还专门去洗了澡理的发,把自己收拾的利利索索的,穿上新军装,敲响了毛润之的房门。
毛润之打开门,按照自己的老班长,也是十分激动和兴奋,上前一把就握住了他的手,高兴地说:“老班长!我们又见面了。”
随后请彭友胜进屋,亲手给他沏了茶,两个人就坐在沙发上兴奋地聊了起来。
他们从在部队时的共同回忆,聊到了分别后各自的经历,从自身的命运,聊到了当前的时局和国家的未来,这一聊整整聊了14个小时。
彭友胜觉得,自己像回到了以前,听毛润之读报的时候,又学到不少东西。
图丨毛主席
在聊天快结束时,毛润之邀请老班长和自己一起干革命,但彭友胜没有那么大的胸怀抱负,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
对此毛润之也没有强求,两个人就在兴奋的余韵,和故人相见的满足中,再次道别。这次短暂的相见,犹如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在短暂的相交后,右延伸向各自的方向。
此后,彭友胜参加了北伐战争,因战功,从排长晋升为副连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友胜看到蒋介石不去杀日本人抵抗外辱,反而信奉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同室操戈,对共产党举起了屠刀。
彭友胜觉得国民党这样做,既没有前途也不符合道义,于是便悄悄脱离了部队,回到老家种田。
图丨蒋介石
这一晃就到了解放后,如同我们前文提到的,彭友胜站在镇政府院子里,看到了毛主席的画像,突然意识到,自己天天挂在嘴边的毛主席,竟然是自己曾经的兵—毛润之。
那一刻,他如坠梦中。回家以后,彭友胜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用颤抖的手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没想到,毛主席竟然给他回信了!
当彭友胜手握着毛主席寄回来的信,他嘴里叨念着:“他没忘了我…他没忘了我这个班长。”说完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看完毛主席的回信,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闪过,彭友胜决定,要像当年一样,再给毛主席做些事情。
于是他采下自家茶园里最好的茶,精心制作,把这些自己平时都不舍得喝的茶,寄到了北京,寄给了毛主席。
他想用这一片一片翠绿的茶叶,告诉毛主席,自己这个老班长,永远也不会忘了“三伢子”。
图丨毛主席写的信
结语
古语说,“宰相起于州部,猛发于卒伍。”
毛主席也曾经当过普通的兵,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阅历,也使他收获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战友情,令人羡慕不已。
所以,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经历,都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