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苍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强城、兴村,构建全域和美新格局。苍南发布推出【探村记】专栏,探寻苍南和美乡村,追踪“一片叶子”“一个柚子”背后的共富密码,漫游蓝绿交织的文旅新图景。通过触摸乡村脉动,看传统村落如何焕发新生,乡愁记忆怎样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乡愁可寄、未来可期。
今天我们探访的是
藻溪镇盛陶村
距离苍南县城仅10公里
一座被青山环抱的古村悄然现身
东、南、西三面群山如屏
北望可见“公婆石”巍然屹立
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这里便是藻溪镇西北部的盛陶村
一个将新石器文明
唐宋窑火与明清古韵
封存在时光胶囊里的秘境
盛陶窑址群 穿越千年的陶器密码
在漫长的历史中,盛陶村盛产陶器要比想象得更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盛陶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岭隔遗址。
当手指抚过唐代墓葬出土的青瓷残片,冰凉的釉面下仿佛还跳动着龙窑的火焰。早在1983年就成为县级文保单位的盛陶窑址群,2023年7月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这片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延续至明清的窑场,藏着比想象更悠远的故事。
源美内 光绪年间的历史痕迹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于陈家家族人口大增,后裔便在离祖宅后直线 200米左右的山脚选址,建造坐西朝东、晚清格式的二进两厢房四合院。并在新居开设染布坊,取名“源美”,经营有方,周围乡亲的布料都送到这里染色,生意十分兴隆,故而坊间称陈家新居为源美内。
荐恩寺 石斛香炉里的千年佛光
盛陶曾名盛岙,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荐恩院,在盛岙,咸通二年(861年)建。”此为盛陶最早见于官方记载的文字。据说当年寺院最鼎盛时期,僧众达数百人,香火旺盛,庙产丰厚,僧人要骑马出去收租。
“僧众数百,骑马收租”的盛况虽已不再,但北宋元丰年的石斛、南宋绍兴年的 石抱鼓 仍在诉说荐恩寺的辉煌。这座咸通二年(861年)修建的古刹,像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元代香炉的云纹里,藏着草原帝国的气息;明代青石桶的凹痕,记录着万历年的晨钟暮鼓;清代天井中的香炉,则见证了太平天国的烽烟。当夕阳为僧人身影镀上金边,那些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莲纹柱础,依然散发着跨越十个世纪的慈悲温度。
古榕太阴宫 戏台春秋里的文化记忆
村口那株“美髯公”无柄小叶榕,与樟树演绎着“同根异树”的奇观。向太阴宫探去的枝干,曾听过明末戏台上的咿呀唱腔。垂向溪边的绿荫,荫庇过民国保联学校的琅琅书声。
建于明末的盛陶宫戏台,陈十四娘娘的香火与“盛陶小学”的墨香,在此奇妙交融。试着闭眼驻足,或许能听见时光夹层里传来的童谣与戏曲的和鸣。
飞丝潭 二道坝上的绿野仙踪
挺南水库脚下那道银色水帘,被当地人亲切称为“二道坝”。12米高的飞丝潭瀑布如天女散花,将阳光折射成无数跳跃的钻石。
深吸一口带着苔藓清甜的空气,看溪流像翡翠缎带缠绕在墨绿的山体间。此情此景,让人顿悟古人为何总将“涤虑”与“观瀑”相连。
瀑布汇成的溪流从绿意盎然的山林间穿过,与瀑布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登山步道 四公里立体山水画卷
从盛陶宫起步的登山道,是打开盛陶的最佳方式。
四公里路程犹如行走的画卷。向北可见灵溪新城的天际线勾勒现代文明,向西俯瞰盛陶盆地千顷稻浪如绿色海洋。那些攒簇在山麓的粉墙黛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恰似《溪山行旅图》中的留白意境。
山也私厨 山野之间的自然馈赠
美景让所有的烦恼与疲惫消散,美食则将满满的元气延续。沿着盛陶村的主街道直走,进入一座名为“山也”的餐厅。一方不大的院落,却饱含野趣。几声鸟啼,微风徐来,自然为邻。主打山野鲜味的菜品,每一口都能品尝到来自食材本身的鲜味。
望山小隐 避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在盛陶还有一家望山小隐,这里的美景、美食、音乐和篝火,是逃离城市喧嚣感受自然惬意的理想之地。漫步在INS风格的石子路上,午后阳光下,你的照片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自然的背景,轻松的氛围,确实是享受周末的好去处。
油桐花开 初夏的限定浪漫
五月正是油桐花开的季节,在盛陶村路口,矗立着一棵巨大的油桐树,它不仅是当地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更是时光的见证者。
油桐花如雪落枝头,素瓣凝霜,暗香浮荡。五瓣玲珑的素白花盏中,淡橙脉纹若隐若现,恰似少女腮边晕染的胭脂,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趁现在微风不燥
风光正好
约上三五好友
一起去藻溪镇盛陶村
邂逅美好瞬间吧!
来源/苍南发布
加小编微信:cnw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