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感叹娱乐圈“冻龄术”多神奇?
周涛一亮相,什么医美、滤镜、PS,统统靠边站。
最近,上海车展上,周涛穿了一身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白衬衫配米色阔腿裤,全程没画浓妆、没打灯、没修图,硬是靠一张“原装脸”杀疯现场。
高清镜头一怼,苹果肌紧实、眼尾几道细纹,反倒让整个人更柔和有味道。
网友一看照片直呼:“这不是老了,是精气神越活越透亮!”
跟同场那些还在硬凹“少女感”的女星比起来,周涛不靠装嫩,只靠举手投足间那股子自信和松弛,自成一派。
那气质,不是掐着年纪来的,而是年岁沉淀下来的稳。
01
曾经主持春晚17次,是央视主持人中的“封神之姐”。
但周涛从不把自己困在一个身份里。
2016年,她主动辞别了央视黄金舞台,转身进了北京演艺集团,成了首席演出官,开始做幕后、当导演,干起了别人眼中“更累不露脸”的活。
有记者问她不舍得吗?她笑着说:“台前的光很亮,但我更想靠近那些真实的创作。”
这并不是一时冲动。
十几岁时,舞蹈启蒙,播音误打误撞考中全国第一名。
上学时一句普通话都不会,半年硬是拼成朗诵高手。
毕业后干新闻、跑六档栏目,每月25期节目轮着播,还帮同事代班。
没日没夜地磨业务,才换来央视伸出的橄榄枝。
成名后,她也没止步。
哪怕是直播经验丰富、主持无数晚会,仍然为了一句台词、一场小品反复打磨,只为给观众呈现“最好”。
从前是镜头前的气质女神,现在是导演席上的狠角色,还在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担任总制作人——
57岁了,依旧在打拼。
02
有人离开体制,是被迫;周涛离开,是主动。
央视、春晚、观众缘她都有,但她觉得,这辈子不能只做“周涛主持人”。
于是,话剧《情书》成了她的起点。
每天排练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句台词能打磨一个晚上。
她说自己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还当年的梦。
为了“演好”,她不惜从头学。
从演技到节奏,再到情绪控制,全是拼命练出来的。
而作为导演时,她更是把自己压成了“全能工具人”。
音乐季一开幕,她看着观众齐唱《掌声响起来》,忍不住落泪。
那是她离开《综艺大观》时,唱给观众的告别曲。
也正是这首歌,印在了无数人的年夜记忆里。
03
有人说,“周涛消失了”。
但她没消失,只是从“央视镜头里”走到了“自己的生活里”。
2016年告别春晚时,她没有说“明年见”,而是“我们再见”。
那一刻,她是真的准备走了。
之后做导演、拍电影、演话剧,偶尔主持,偶尔出现在小舞台上笑得像个少女。
不再是每年除夕守在电视里的那个“完美主持人”,却变成了更真实的自己。
就连平时生活,也是松弛得不像话。
每天雷打不动喝八杯温水,走路挺直带风,坐着也要收腹。
保持身材靠的不是塑形师,是习惯。
她说:“我想把剩下的时间,还给自己。”
04
在综艺《声临其境》上,她配音哪吒,一开口,全场沸腾。
有人说,周涛是“春晚的记忆”。但现在的她,更像一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年女性的一种可能:
可以离开舒适区,但不能离开热爱;可以不在舞台中心,但不能没光。
她说:“岁月让我成长,但梦想让我年轻。”
有些人靠修图维持状态,她靠的是底子和气场。
有些人再怎么换身份都让人陌生,她怎么变都还是那个周涛——
台上站得住,台下有故事,远看惊艳,近看温柔。
哪怕春晚再没她的身影,生活里的她,也依然光芒万丈。
青山在,人未老。周涛没退场,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