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E低调亮相引爆西方焦虑:美媒惊呼F-22空中优势时代终结

在珠海航展的钢铁丛林中,一架披着灰色防护布的战机曾被淹没在万众瞩目之外。当笔者在1号馆角落邂逅这架歼-10CE时,或许连拍摄它的摄影师都未曾想到,这架看似“配角”的战机,正在改写全球航空力量的认知坐标。



塑料布下的锋芒:被低估的航空工业革命

航展首日,歼-20的炫目表演与无人僚机的科幻造型占据了所有镜头,而歼-10CE的展位前却门可罗雀。这种“冷遇”恰似中国航空工业的成长轨迹——在沉默中完成质变。当西方媒体重新审视这架战机时,一个惊人事实浮出水面:其搭载的霹雳-15导弹射程已突破200公里,而美军现役AIM-120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过160公里。更令五角大楼寝食难安的是,霹雳-17的曝光将这一差距推向代际层面——这款专为预警机打造的“空中狙击枪”,射程直指400公里级,足以在F-22雷达探测范围外实施精准猎杀。



美军算术危机:当“野兽模式”遇上体系作战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的模拟推演揭示了残酷现实:若歼-20开启“野兽挂载模式”,11个外挂点可携带6枚霹雳-15与2枚霹雳-21超远程导弹,总载弹量达17吨,相当于F-35内载量的两倍。这种“饱和打击+超视距猎杀”的组合拳,彻底颠覆了美军“隐身战机单向透明”的作战假说。更令美军战略学者抓狂的是,中国正在构建“A射B导”的协同体系——歼-36隐形战机可凭借更大弹舱挂载超远程导弹,而预警机与无人机群则充当“空中导引员”,形成跨代际的“体系杀伤链”。



F-22神话破灭:从技术代差到战略被动

当美军还在为F-35故障频发的弹舱门挠头时,中国军工已悄然完成三重跨越:

导弹智能化革命:霹雳-17搭载的双向数据链与AI瞄准系统,使其具备“发射后锁定”能力,即便目标实施高过载机动仍难逃追踪;

平台兼容性突破:从歼-10CE到歼-35,所有战机均可无缝接入“霹雳家族”,形成梯次配置的打击网络;

作战范式迭代:在最新演习中,歼-20已验证“A导B射”战术——由预警机指挥僚机发射导弹,自身则专注于战场管控,这种分布式作战模式直指美军“网络中心战”的命门。

五角大楼的焦虑正从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蔓延:当中国空军具备在东海方向同时发起4个波次、每波次200架次战机的持续打击能力时,第一岛链内的美军基地都将暴露在“霹雳导弹雨”之下。



航空工业的“新质生产力”:从跟跑到领跑的转折点

歼-10CE的塑料布之下,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进化密码”。不同于F-35因过度追求多用途而陷入“肥电困境”,中国战机发展呈现出清晰的“双线并进”特征:歼-10系列深耕性价比市场,已斩获巴基斯坦、阿联酋等国订单;歼-20系列则专注高端制空,其改进型已实现涡扇-15发动机全状态量产。这种“高低搭配”策略,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量产两款四代半/五代机的国家。

当美媒开始反思“F-22还能称霸天空吗”时,他们或许忽略了更致命的现实:中国正在构建的不仅是几款先进战机,而是一个以“预警机+隐形机+超远程导弹”为核心的空天防御体系。正如航展现场那位巴基斯坦空军代表所言:“我们购买的不仅是战机,更是未来20年的制空权。”这种战略自信,或许正是塑料布下最耀眼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