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响起,一抹红缨划过空中,一个利落的360度翻身、定格、亮相,这一刻,甄淑梭不是甄淑梭,是驰骋沙场、挥刀可“挽河山”的巾帼英雄穆桂英。这一刻,刀马旦甄淑梭没有听到多年前熟悉的掌声与喝彩,只有眼前的手机屏幕上粉丝们接连竖起的大拇指,以及一颗又一颗闪亮的小红心。从她身后大摇大摆走过的,是家里养的那只最威风的大公鸡。翻修的小院,如今是甄淑梭最喜欢的舞台。甄淑梭说,观众一直都在,从戏台到网络,舞台换了,粉丝依然能够认可,她好像找到了第二次生命。


甄淑梭与爱人马三权在自家院子直播表演拿手绝活

在社交平台上,甄淑梭介绍自己是“失去舞台的刀马旦”,其实她明白,她的舞台“在田间地头”,她的观众“就是鸡鸭牛鹅”。甄淑梭的舞台可不止田间地头、自家小院。赶着羊走到村里的林荫小道上,一时兴起,她会快跑几步,一串前空翻连着后空翻后,左右瞧瞧,四周没人,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吆喝着羊群往山上去了。有时去办喜事的邻居家帮忙,随手抓起一根烧火棍,也能高高抛起,稳稳拿住。在她眼里,亮着火焰的烧火棍、使了多年的放羊鞭,和平日挥舞惯了的红缨枪没什么两样。


甄淑梭手拿烧火棍表演

女儿心疼甄淑梭,嗔怪她是个“戏疯子”,甄淑梭也不反驳,乐呵呵地接受。戏疯子这个称呼,她11岁的时候就有了。“我最早喜欢的不是戏曲,是喜欢做女侠”,戏台上除暴安良的女英雄,让甄淑梭迷上了刀马旦。看戏曲《白蛇传》时,甄淑梭一眼爱上了会武功的青蛇。寒冬腊月,她的围脖不是围在脖子上,总是紧紧地勒在腰间,在村里无论见到谁,都用戏腔跟人打招呼,“姐姐多保重,小青告辞”,村里人听完愣在原地,甄淑梭早已笑着跑远了。


在戏校练基本功的甄淑梭

看甄淑梭这么迷戏,父母一商量,送她去了戏校。学戏的日子很苦,“睡的地方都是稻草铺地,几十个人睡在那个稻草上面。那时候家里穷,冬天只有一双白球鞋,到第二天早上脚里边的汗水就会结成冰。脚冻出了大冻疮,里边那个肉都烂了,医生说,孩子你咋这么坚强?这是你的骨头。”十几岁的甄淑梭坦言当时并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想练”。


甄淑梭在老师指导下练功

“我同学说,你昨天晚上说的什么梦话?我在说‘这个怎么做,这个怎么走’,做梦都在学动作。”182个学生,甄淑梭练功最苦,也最爱笑,大家索性给她起了个艺名,就叫“妞妞”。两年后,甄淑梭考入河北唐县梆子剧团。本打算在舞台上大施拳脚,没想到,每出戏都是一样的角色:翻滚着上台,翻滚着下台,没有一句戏词,总也看不清正脸。无名“跑兵”,就这么跑了10年。


每次演出下来,甄淑梭衣服已浸湿大半

后来,甄淑梭结婚、生子,外出演出也常常带着刚刚两三个月的儿子。“我拿小被子抱着儿子,冬天天冷的时候,我老公就抱着我娘俩。坐在车上,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一家三口,都为戏忙。

彼时,北方的戏曲开始没落,演出越来越少,河北的一些剧团大都处于半停演状态。“特别落寞,带着孩子风里来雨里去演了三个月,没有一分钱。”没有演出的日子,甄淑梭每天在家里练功,爱人马三权就到大街上去卖冰棍补贴家用。


甄淑梭与爱人马三权

“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温州,名角汇集,斗戏唱戏,百家争艳,听说温州最缺刀马旦,甄淑梭动了心。可是孩子当时只有八个月大,听着孩子找妈妈的哭声,甄淑梭心如刀割。“回头想想,我要是不走,孩子吃什么?怎么上学?当时去温州,心里就铆足了劲,我要去赚钱养家糊口。”1994年,甄淑梭和爱人背上行李,揣着家里人东拼西凑的500块钱南下温州。

到了温州,甄淑梭只练习了七天就登台唱武旦,没想到出师未捷。“提枪,枪掉下来;耍刀,刀掉下来;翻跟头,摔在台上,每一个动作台底下都是喝倒彩,扎心的难过。”甄淑梭一下台就开始哭,只想赶快离开温州。后台一位唱花脸的老艺人鼓励甄淑梭,“我看了你在台上那个精气神,你是有戏饭的,别灰心。”


甄淑梭(左一)在温州戏台演出

想想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哪有回头路?之后的半个月,除了吃饭和睡觉,甄淑梭背上的大靠、手里的标枪就没放下来过。等她再上台的时候,收获的不再是嘘声,而是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一年以后,甄淑梭再上台,台下看戏的观众开始喊“温州第一”。再后来,不少观众拎着炖好的老鸭、新鲜的螃蟹、核桃仁在舞台下等甄淑梭,甄淑梭红了。

戏台下的甄淑梭没有陶醉在“温州第一刀马旦”的美誉中,她和爱人一天不落地搭档练功,经常练着练着就吵一架,吵完了又接着加大难度继续练。凭借扎实的功夫,甄淑梭很快成为温州戏班的“台柱子”。她待在哪个剧团,哪个剧团生意就好。“我最幸福的时候是啥?到了台上,观众高声喊‘妞妞好’”。从1994年到2020年,温州26年,舞台之上,甄淑梭尝到了“角儿”的幸福。


甄淑梭(中)与同事们在一起

2020年后,演出减少,甄淑梭和爱人再三思量,最终决定离开温州,回到河北老家。一家人终于团聚,只是,舞台没了。在一双儿女的鼓励下,49岁的甄淑梭尝试着对着手机直播。最开始的几天,她在心里没少嘀咕:谁会愿意看一个刀马旦练功呢?“我就把手机架在那里,我儿子叫我点开,你去练功,我就去练功,我看见直播间的评论区里边好几百人都在那儿说好,当时感觉好像信心又来了,又有舞台了。”


甄淑梭和她的一双儿女

“等我直播到第七天,忽然我直播间就上到13000多人。”眼里冒光的甄淑梭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我拍了个短视频,写了个文案:现场只有我婆婆和九头牛看我表演。结果我看评论区,粉丝们说我是第10头,我是第11头……一下子无数头牛,4000多万的播放量。”百万粉丝藏在评论里的热乎劲,甄淑梭隔着手机,看得鼻酸眼热。


甄淑梭在自家牛棚前表演靠旗转刀

阔别五年后,54岁的甄淑梭今年重返温州,再次踏上那方她日思夜想的舞台。熟悉的锣鼓声,耀眼的红戏服,身披大靠的甄淑梭站在侧幕深吸了一口气。帅字旗近在眼前,等到下一个鼓点,她就是53岁又统管三军的穆氏桂英。


甄淑梭演出结束后,戏迷在后台为她庆生。

台上的锣鼓声和着台下的叫好声、喝彩声,这是甄淑梭再熟悉不过的了,她曾经整整听了26年。演出结束,甄淑梭没有急着卸妆,坐在后台的椅子上,热泪滂沱。“互联网是我更大的舞台,我点开这个直播,我就上了舞台了。我人在哪里,我的舞台就在哪里,我的舞台刻在我的骨子里,刻在我的心里。”戏迷还在,舞台还在,她也一直都在舞台上,没舍得离开。


甄淑梭和她的小院

昨天,甄淑梭当奶奶了,她开始犯愁,是该卸下大靠,放下标枪去抱孙女,还是和一如过往的41年一样,一天不落地练功?女儿没有给建议,在她心里,妈妈是敢爱敢恨的青蛇,是智勇双全的樊梨花,是忠贞多谋的穆桂英,是痴迷舞台的“戏疯子”。她知道,只要还能转得动刀,耍得了枪,妈妈都会“披盔戴甲、神采奕奕地在热爱里闯荡”。“我打算有生之年背着我这一身大靠,走出国门去表演一下,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的戏曲,中国的老太太也是很厉害”,这是摸爬滚打41年的刀马旦甄淑梭眼下最大的心愿。

(中国之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