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鲁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无论是在上学的时候还是在各种影视剧当中,我们都曾领略过他的风采,可以说他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者。



虽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创作的文化和生平如数家珍,但是对于他的家庭却是知之甚少,毕竟对此他本人也是鲜少对外提及,大多数也只能通过一些他的文学作品来窥得冰山一角,而鲁迅先生之所以不愿提及家里的事情,是因为实在有些都丢人……

鲁迅先生出身名门之后

说起鲁迅先生的家世,能在其当地也是赫赫有名的官宦子弟,这从《少年闰土》当中我们就能管中窥豹一番,虽然当时鲁迅家中已然是在家道中落的边缘,但还是能看出他家中的实力绝非寻常人能比拟。



鲁迅先生家中中兴是在他的爷爷周福清时期,当时周家家世没落,已然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不过好在周家福荫庇佑,出了周福清这么一个才子,这才将周家扶大厦之将倾。

周福清年少时没有钱去私塾上课,只能在私塾外边“蹭书”,即便是如此条件,他依然在同治六年的时候参加了浙江乡试,并且考得了八十六名的好成绩得中举人。

周福清



在同治七年的时候,周福清以“孝廉公”的资格赶赴京城参加会试,只可惜发挥不利未能选中,但好在他结识了任职监察御史的浙江同乡李慈铭,这才有转而报名军机处的考试,之后便被分配到了汉档房承担抄录的工作。

之后在同治十年的时候,周福清再次参加会试,得中第一百九十九名贡士,又在殿试当中取得了二甲第三十九名,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正式踏入了仕途。

周福清在翰林院当中学习了三年,之后便被派选到重庆荣昌担任知县,后来因为家中父母老迈,只能辞官回乡尽孝,等到孝期完满之后才又去往江西省担任知县。



虽然周福清才高八斗,但是在官场上却也过得并不如意,只因为官场当中派系繁多,再加上又有诸多的潜规则,这让生性耿直的周福清很是苦恼,常常在处理工作的时候和上司发生矛盾,因此周福清也经常被“休职”在家。

周福清被赋闲在家之后,之间便自省不甘每日虚度,于是他便变卖家中的田产,用来“捐官”,候补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务,等到了光绪十四年的时候,他才被正式被授予正七品内阁中书,虽然也曾干出一点成绩,但终究还是不被重用。



再加上此时他的母亲戴氏在家中病逝,周福清按律应当回家守孝三年,所以他也感受到了晋升无望,于是在次年周福清便告别了在京城当中的友人,携眷回家奔丧去了。

科场舞弊导致家道中落

光绪十九年的时候,朝廷决定举行癸巳恩科乡试,这让周福清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他本人早已经不再对仕途抱有期待,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儿子周用吉抱有很大的期待。



再加上当时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是通政使司参议殷如璋,两人是同年进士私交不错,所以周福清便打算利用这层关系打通人脉,让自己的儿子周用吉一举登科

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好的前程,周福清也是自己的豁出去了,直接联合几个家底殷实的考生家长,合谋凑了一万两银子,准备向殷如璋进行行贿。

为了不引起旁人的注意,周福清更是远赴苏州去见主考殷如璋,并且让家仆陶阿顺去主考官的船上投帖,并带去密信一封,信中便夹杂着那一张一万两的银票。



对于这样的隐秘的事情,殷如璋本人早已经是见怪不怪,所以在陶阿顺送上拜帖和信件的时候并没有多做理会,但是陶阿顺性格比较老实,眼见殷如璋不动如山,于是便善意的提醒信封里的一万两银票的事情。

谁知这一句多嘴竟然坏了大事,殷如璋见陶阿顺嘴巴不严,生怕他出去之后乱说,于是便直接将他给抓了起来听候发落,要知道当时朝廷对于营私舞弊的处置非常严格,虽然殷如璋没有拿走那份密信,但是他却结下了周福清的拜帖,这就已经有了受贿的嫌疑。



所以殷如璋为了自证清白,便将陶阿顺带回去严加审讯,陶阿顺承受不了严刑拷打,于是便将周福清是殷如璋同年的事情说了出来,这在无形当中又加重了殷如璋大的嫌疑。

最后殷如璋为了摆脱这些麻烦,只能将此案上报给了江苏按察使司,最后连同周福清在内的诸多人等纷纷被扣押受审,周福清更是被革职查办,落了一个知法犯法的罪名,被处以斩监候。

为了搭救周福清,周家上下可是没少上下打点,即便是散尽夹菜最终也是无济于事,不过好在第二年的时候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大赦天下,周福清行刑的时间被延后,后来甲午海战爆发,光绪皇帝应付战事无暇顾及其他,这才让周福清侥幸活了下来。



就这样周福清在监牢当中关押了八年之久,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才被放了出来,但此时的周福清早已经是油尽灯枯,不久后便撒手人寰。

周福清死后周家就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所以鲁迅先生在年少的时候也是体验了一把由天堂到地狱的转变,这给年少的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鲁迅



在此期间他除了对家族的衰败和封建制度腐朽有了深刻的理解,还结识了不少来自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也为他日后树立新文化理念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结果,那些社会当中的阴暗和丑陋,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写下如此直击灵魂的文字,只有经历重重磨难,才终将成为一代文坛巨匠,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参考资料:
张伯存. 李慈铭与周福清、鲁迅、周作人[J]. 鲁迅研究月刊,
段国超. 周福清的生平及其思想概述(下)[J]. 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润涛. 鲁迅家世考[J]. 现代中文学刊,
魏四维. 鲁迅祖父行贿案真相[J]. 廉政瞭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