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弱势群体”的标签与“偷拍”“低俗”等词捆绑,是同情心被践踏,还是人性的恶不分身份?

上海一名女乘客的遭遇,揭开了网约车安全最刺眼的一道疤。





一、“打赏10元后,我在全网看到了自己的偷拍视频”

5月9日,一名上海女子颤抖着手发帖:“我以为善意能温暖他人,却成了别人流量密码的牺牲品。”

她回忆,乘车时得知司机是聋哑人,心生怜悯,不仅全程保持耐心,还额外打赏了10元。

然而几天后,熟人惊恐地告诉她:“你被偷拍了!视频就挂在网上,配文不堪入目!”

调查发现,这名司机竟在车内私自加装360度监控,两年间偷拍200多名女乘客

视频中,女孩们或疲惫小憩,或低头刷手机,全然不知自己成了“猎物”。

更令人作呕的是,每条视频都配上诸如“乘客无裤哇”“手机号多少太放开”等低俗文案,评论区甚至有人诱导“求联系方式”。



二、平台回应遭质疑,删除一条视频就算“严肃处理”?

事件曝光后,滴滴火速清空司机账号,称“严禁司机私装设备,核实后将严惩”。

但女子愤怒控诉:“平台最初只让他删了我的视频,其他200多条依旧挂着!”

律师一针见血指出:司机已涉嫌侵犯肖像权、隐私权,最高可拘10天、罚款500元。若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平台也需连带赔偿。

但更深的隐患在于——网约车监控本为安全,却成了偷拍的“合法外衣”

平台允许安装录音录像设备,但对司机私装摄像头监管形同虚设,甚至大量“无证车辆”仍在接单。



三、残疾人身份不是作恶的“免罪金牌”

事件引爆微博后,评论区炸出人性最撕裂的争议:

“他的人品配得上他的苦难!别拿残疾当遮羞布!”

“我们帮助的是身残志坚者,不是心残者!”

也有理性声音呼吁:“别让一颗老鼠屎污名化整个群体,多数残疾人都在努力活得堂堂正正。”

法律专家直言:“同情弱者≠纵容违法。残疾不是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我们还能安心坐车吗?

这不是孤例。从酒店针孔摄像头到地铁偷拍裙底,一条“偷拍-加工-贩卖”的灰色产业链早已蔓延。

更可怕的是,80元就能买到伪装成充电宝的偷拍神器,云端实时观看。

如何自保?律师支招:

上车先扫视车内,警惕多余设备;

发现偷拍立刻报警,切勿直接冲突;

要求平台封禁账号,追责到底。



当善良成为恶意的垫脚石,比偷拍更可怕的,是对信任体系的摧毁。我们声讨作恶者,但不必因此冷漠——

“残疾人需要的是平等机会,而不是特权;女性需要的是安全环境,而不是战战兢兢。”

此刻,我们呼吁:

莫让“安全监控”沦为“犯罪工具”;

严打偷拍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既不对弱势群体污名化,也不做沉默的受害者。

因为真正的文明,从不同情作恶,也从不放弃善良。

互动:你遇到过类似事件吗?你认为平台该如何堵住安全漏洞?留言区等你发声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