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日记手稿(全二册)

编著者:阿英 著

钱荣毅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

定价:330.00元

ISBN:978-7-5013-8536-2

装帧开本:精装16开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为阿英部分日记手稿的影印本,记录了阿英的生活经历以及工作、研究和创作的点滴。日记内容透视出阿英作为学者、革命者和作家等多重身份的丰富内涵。这些日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真实展现了当时进步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本次影印整理的阿英日记手稿,《烟台日记》《大连日记》等均系首次出版。这批稿本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阿英及其作品、近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应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阿英(1900—1977)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藏书家,也是革命文艺事业的先驱者、实践者与组织者。他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阿英一生著作颇丰,计80余部3000多万字,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者荐语

1.阿英日记,无论是对研究他本人生平及作品,还是对研究近现代文学史,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例如,华北文联仅存在三年左右,相关史料非常少,而阿英作为华北文联主席,他的日记,应能为相关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2.《烟台日记(1947)》《大连日记(1947 —1948)》等,均系首次刊发的手稿。

3.全书采用彩色影印,尽可能保留这批日记手稿的原貌。

4.为便于读者阅读,钱荣毅先生(阿英之孙)对日记中涉及的部分人物、机构、事件等,进行了简单的注释,集中置于书前。

内页赏析





前言

202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四十周年,也是阿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我们怀着崇敬与欣喜之情,将这部历经时代沧桑、凝聚人文精神的《阿英日记手稿》呈现给读者。

阿英先生(1900—1977)是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藏书家,也是革命文艺事业的先驱者、实践者与组织者。他以炽热的理想、渊博的学养和敏锐的史家眼光,在文学创作、古籍整理、社会活动等领域纵横深耕,其笔端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其人其文皆为时代的注脚。

本次影印整理的《阿英日记手稿》,在《阿英全集》已收录文献的基础上,新增阿英之孙钱荣毅先生近年发现的四种未刊手稿,即《烟台日记(1947)》《大连日记(1947 —1948)》《沈阳日记(1949)》与《华北文联日记(1953)》。在这些撰写于解放战争至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珍贵记录中,阿英以亲历者的笔触还原了历史现场的肌理——在胶东调研和帮助当地开展文艺工作,在大连工厂组织工人创作,在天津从事文化事业建设工作,更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下简称文代会)党组成员身份参与第一次文代会筹备,见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的诞生。

这些日记的学术价值,早已超越个人叙事。它们是文艺与社会互动的鲜活档案——既有对群众文艺运动“从田间到车间”的实践总结,也有对古籍抢救、文献整理的学理思考;既有经济政策与民生万象的速写,也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侧影。阿英以“战士”的激情与“史家”的冷峻,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切片,为研究中国文艺制度的建构、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治理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2024年10月14日,钱荣毅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暨“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的开幕式上,将《平津日记(1949)》等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此次影印出版,既是对这份热忱的回应,亦是对百年红色文艺传统的接续。透过泛黄的纸页与遒劲的墨迹,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是阿英及其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剑、以文载道的奋斗精神,是党领导的文艺事业从筚路蓝缕走向繁荣兴盛的密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文学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节点,重温这些手稿,既可铭记“文艺为人民”的初心,亦能激发守正创新的活力。愿这部《阿英日记手稿》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让昨日的星火照亮今天的征程,让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在传统的根系上绽放新的繁花。

王军

2025年2月

代序

我所知道的祖父日记(代序)

祖父阿英(钱杏邨)最早于何时开始写日记,现已不易查考。但1928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流离》(以笔名“寒星”发表),便是根据他1927年4月20日至11月19日的日记整理而成。在书中,他提到一件非常痛心的事——前几年写下的60余万字的日记、手札、手稿等,被一位受托保管的朋友当作“宣传品”烧掉了。这应是有关祖父日记最早的一些记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地下党安排下,祖父及家人分批离开上海,进入苏中根据地。后应陈毅代军长邀请,从苏中新四军一师驻地前往苏北阜宁停翅港新四军军部。自1942年5月31日至1947年6月19日,祖父写下了时间跨度长达五年的日记。这批日记近50万字,除了祖父个人的经历,还反映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和根据地、解放区人民的战斗、生活风貌和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77年初,身患重病的祖父让我把这部分他整理装订好的日记手稿用纸包起来,并在纸上写下“敌后日记”四个字。祖父去世后,这批手稿由子女钱璎、钱小惠整理后交江苏人民出版社,并于1982年出版。然而,另有同时期的部分日记残稿,当时未及整理出版。本次影印的《烟台日记(1947)》,便是其中的一部分,撰写时间为1947年6月20日至9月22日。此外另有1945年1月至10月的残稿50余张,均因水浸而文字漫漶,极难辨识,无法影印出版。

1947年9月,祖父带领文艺研究小组从威海奔赴大连,进驻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开展文艺活动。有关这一时期祖父及文艺研究小组的各项活动,祖父在日记中均有所记述。而祖父及文艺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成果,则在次年的“大连建新工业公司工友绘画展览会”及“关东艺术活动周”等活动中得到了展现。本次影印的《大连日记(1947—1948)》,便写成于这段时期。

1949年春,祖父受命从大连赴北平,期间曾在沈阳作短期停留,留下了《沈阳日记(1949)》的手稿。

祖父从沈阳经天津抵达北平后,参与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下简称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并留下了1949年4月12日至9月3日的日记。这批日记在祖父逝世后,曾以《文代会日记》之名部分发表,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敌后日记》则以“另一卷”为题全文附载,并对原《文代会日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漏等进行了修订。200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又将这批日记重新点校整理,以《平津日记》为名,收入《阿英全集》。这次将这批手稿以《平津日记(1949)》为题影印,既可供方家对之前出版的整理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又可使读者了解这批日记的原貌。

1951年夏,祖父调任华北文联主席,并于任上留下1953年1月1日至4月7日的日记。华北文联自1951年夏成立,到1954年秋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撤销,前后仅存在三年左右。也因此,与华北文联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供查阅的较少,往往零星散见于其他文献中。这次影印的《华北文联日记(1953)》手稿,应能为相关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祖父的日记手稿,前期多为毛笔书写,之后则用钢笔。纸张多为买回大开张纸后自己裁切、装订,但因为忙碌与动荡,有时也夹杂一些临时找来的纸。有些字迹潦草难识,或是书写环境恶劣所导致。各个时期日记书写的格式并不统一,文字上很随意,部分日记仅仅是把当日各事以简略文字记述,再以破折号等符号相连,看上去更像是简要的备忘录。尽管如此,这批手稿仍能使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气息。

感谢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本次影印出版祖父的日记手稿。2025年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四十周年,又值祖父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这批日记手稿的影印出版,既是对祖父的纪念,也是向当年无数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而奋斗一生的革命文学艺术工作者致敬。

钱荣毅

2025年2月

目录

上册目录

前言

我所知道的祖父日记(代序)

简注

烟台日记(1947)

大连日记(1947—1948)

沈阳日记(1949)

下册目录

平津日记(1949)

华北文联日记(1953)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文献出版中心

供稿|陈卓 编辑|邓旭欣

监制|张颀

审核|弘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