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阳县桑墟古镇的历史长卷中,有一段抗战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那便是著名的 “臭狗阵地” 之战。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军民团结、以智取胜的生动写照。
桑墟,作为苏鲁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时坐拥青伊湖、蔷薇河两岸肥沃土地,是小麦高产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3年,日本侵略者深知此地的价值,驱使汉奸张氏三兄弟(张兴中、张胜中、张新中)率领伪军第三大队,在此构筑了规模庞大且防御坚固的据点。据点内炮楼林立,四周环绕着深深的壕沟、密集的铁丝网以及宽阔的护城河,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防线。“三张” 凭借着这一据点,肆意妄为,频繁逮捕和杀害交通线上的干部群众,给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联络与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危害 ,成为了插入抗日根据地的一颗 “毒瘤”。
为了打通苏鲁交通线,巩固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毅然决定拔掉桑墟据点这颗 “钉子”。然而,摆在面前的困难重重。当时,新四军战士装备简陋,每人仅有3发子弹、4颗手雷,一个连才配备一挺轻机枪,且子弹仅有几十发。面对据点内火力密集、防御完备的敌人,强攻显然难以奏效。担负主攻任务的淮海军分区第7团,尝试将 “三张” 引出据点,在据点外进行围歼。但敌人狡猾至极,无论新四军如何引诱,他们都坚守不出,一旦有人靠近,便用机枪疯狂扫射。7团多次强攻,均以失败告终,许多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却连据点外围的水沟都难以突破。甚至尝试挖地道这种方法,也被敌人用壕沟成功破解,一时间,7团陷入了困境,士气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事件。7团团长宋耀南率人在夜间侦查时,因村子里的狗叫声而暴露行踪,不幸遭到敌人的机枪扫射,腹部中弹牺牲。痛定思痛,军分区决定动员老乡把家里的狗全部打死,以避免再次因狗叫而暴露行动。这一决定,意外地为攻克据点提供了新思路。上级很快批准了这个计划,部队开始挨家挨户做老乡们的工作。附近几个村里的上千条狗被集中处理,尸体全部被运往桑墟据点外围的水沟。消息传开后,四五十里外的老乡们也纷纷响应,将自家的狗打死送来。起初,战士们在夜间悄悄扔死狗,随着死狗数量的不断增多,白天也不得不继续这项工作 。
据点里的伪军起初对新四军的举动感到十分不解,甚至嘲笑他们。但没过多久,他们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耐,许多送来的死狗本身就已经高度腐烂,用手一摸,皮毛便会脱落。大量死狗堆积在一起,加速了腐烂的进程。整个水沟很快被厚厚的一层白白的蛆虫覆盖,苍蝇蚊虫漫天飞舞。伪军们只得紧闭门窗,但这根本无法阻挡臭味的侵袭。做饭时,只要揭开锅盖,成片的苍蝇便会蜂拥而下。没过几天,据点里的伪军便开始拉痢疾,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们甚至连拉屎都不敢外出,只能在炮楼内解决,这使得据点内的臭味愈发浓烈。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煎熬中,据点里的伪军几乎人人拉稀,有人甚至拉到脱水,无法站立。同时,据点内缺粮少药,再加上成千上万蚊子的叮咬,他们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战斗力也急剧下降。终于,在8月19日,“三张” 兄弟再也无法忍受,向新四军投降。
这场战斗,新四军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就成功拿下了固若金汤的桑墟据点。“臭狗阵地” 虽然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味,但其中所蕴含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却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它不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一种信念和力量的象征。此后,“臭狗阵” 作为一种独特的战术,在新四军的拔点作战中多次出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桑墟古镇,回顾这段历史,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和充满智慧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激励着我们珍惜和平,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