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反击倡议12国全票通过,日本手握美债王牌,这次坚决不跪!
特朗普还在盘算如何让中国主动拨通美国电话时,中国已经悄然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外交合纵。
观察者网消息,中日韩加上东盟十国,13个经济体一致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无助于解决全球经济问题,反而会加剧经济分裂,成为国际贸易体系的沉重负担。
声明特别强调了对美国关税政策要保持警惕,同时,中国的反击倡议12国全票通过,13国共同承诺将维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这实际上是对美国试图颠覆现有国际贸易规则的有力回应。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在孤立谁?
而亚洲国家能够在贸易政策上形成如此高度共识并非偶然。回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助方案曾引发广泛不满,正是这种共同记忆促使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建立了"清迈倡议"这一区域流动性安排机制。
如今,面对美国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这些国家再次展现出团结应对的意志。
会议同意继续探讨建立类似IMF的储备模式,考虑在危机前预先筹集资金以提高应对效率,这一机制创新将进一步增强亚洲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特朗普政府原以为挥舞关税大棒就能让各国乖乖就范,能迫使亚洲国家疏远中国,结果却促使区域内国家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其实美国媒体早嗅到苗头。《纽约时报》2月就警告过,特朗普的关税战可能逼得亚洲国家"抱团取暖"。如今来看,这话已经应验了。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帕克点破天机:"亚洲供应链正在区域化,谁开放谁就安全。"说白了,当美国抡起关税大棒时,中日韩+东盟的产业链反而绑得更紧。特朗普的杀招愣是被转化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亚洲最大经济体,中国在特朗普政府推出关税政策后第一时间表明反对立场并实施反制,为地区国家树立了应对范例。
中国的坚定态度让其他国家看清了一个事实:美国的关税威胁并非不可战胜。
所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表态,不急于与美国签订关税协议,其中日本的态度最为强硬。
日本原本希望以"头号亚太盟友"的身份获得美国的关税豁免,但特朗普政府不仅未取消对日本钢铝产品的关税,反而进一步要求日本扩大开放汽车市场、增加驻日美军费用分摊。
这种"得寸进尺"的做法让日本意识到,单方面让步只会让美国索要更多。
于是,日本开始尝试展现强硬姿态,美日接连两轮谈判的破裂,石破茂强硬表示两国立场存在隔阂尚未找到共识,以及日本财务大臣罕见提及手握美债“王牌”,都在诉说日本这次坚决不跪了!
环球网消息,就在美日第二轮谈判期间,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表示,日本持有美国国债并不是特意为了支持美国,这番表态被英媒视为“罕见的露齿威胁”。
日本目前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全球最大海外持有国。理论上,如果日本大规模抛售美债,可能导致美国利率上升,加剧其财政赤字压力。
但加藤胜信最终收回了“漏齿威胁”,表示不会拿美债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这其实暴露出日本的现实顾虑:一方面,抛售美债会直接冲击日本自身外汇储备价值;另一方面,日本经济仍深度依赖美国市场和安全保护,不敢真正与美国对抗。这种"举棋不定"的态度,恰恰反映了美国盟友体系中的结构性弱点。
但日本的遭遇已经让更多的国家意识到,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策略没有底线,越南被加征46%的关税,柬埔寨面临49%的税率,马来西亚和印尼也分别被课以24%和32%的惩罚性关税。
当美国连最亲密的盟友日本都不放过时,其他国家更难以指望通过妥协换取优待。
这种集体觉醒让美国陷入被动。
尤其当中国拒绝"给台阶"时,美国的关税武器反而成了双刃剑,持续加征关税会推高美国国内通胀,停止施压则意味着政治认输。民主党势必会借机攻击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失败,这让特朗普陷入两难。
回头来看,日本财务大臣的"美债试探"虽然草草收场,却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美国盟友正在重新评估对美策略。过去那种"唯命是从"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不通,但完全脱离美国体系又风险巨大。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新博弈模式:这些国家既不公开对抗美国,也不轻易满足其要求,而是通过多边合作增强议价能力。
这种"软抗衡"或许不如直接抛售美债震撼,但更符合现实政治的逻辑。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真正的危机在于其贸易政策的信用透支。当所有谈判对象都看清"妥协换不来优待"的本质后,美国的威胁将逐渐失效。
日本态度的微妙变化、东南亚国家的联合声明,都是这种趋势的早期信号。如果美国继续坚持零和思维,最终被孤立的恐怕不是中国,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