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刚拿下世锦赛冠军,全红婵紧跟其后却三连败,这剧情要搁在两年前,谁信啊,现在倒是成了现实,距离陈芋汐夺冠不过7天,全红婵的处境就肉眼可见地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全民偶像,现在却被不少人拿着放大镜对喷,这就很有看头了,问题来了:全红婵到底做错了什么,或者说,这一切,真是她的锅吗。
先说结论,全红婵没做错啥,甚至说她还是那个拼尽全力的天才少女,只不过这回没拿到冠军,碰巧被更稳的陈芋汐压了一头,结果舆论风向就跟变天一样,前两天李宁活动现场,陈芋汐站C位,全红婵变成“陪衬,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大家都还记得吧,全红婵14岁奥运夺冠那会儿,网上有多少人点赞回怼“农家女逆袭,采访里裹着浴巾的她,憨憨笑容一夜刷屏,谁能想到现在会有网友喊她“神坛坠落。
其实全红婵的履历,放在中国跳水史上也绝对是顶级配置,两届奥运冠军、两枚世锦赛金牌、一块亚运金牌,说她是“女版郭晶晶都不过分,这几年全红婵状态肉眼可见地稳定,哪怕有过阶段性的小低谷,也很快调整回来,最夸张的一次,决赛和第三名拉开了80多分,这种统治力搁谁身上都是“天花板级别,问题在于,跳水是青春饭,尤其10米台,天赋+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三者缺一不可。
说到底,全红婵也才18岁,按理说还是黄金年龄,可偏偏跳水这行,18岁已经算“老将,身体发育一到位,动作稳定性就开始掉线,这不是她不努力,反而是努力没法逆天改命,采访里她自己都说,“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说实话,这话听着挺让人心疼,但也很真实,有多少顶级运动员不是卡在“发育关上掉队的呢。
再说说陈芋汐,三次世锦赛决赛干翻全红婵,稳得一批,谁敢说她不是顶级强者,问题是,舆论场上一旦有了“冠军—配角的标签,待遇立马变了味,李宁活动那场,陈芋汐C位,全红婵陪跑,背后逻辑很简单:只有冠军才配主角,只要你不是第一,哪怕你很强,也得靠边站,这种风向转得太快,有点让人喘不过气。
这里得提一句全爸当年的金句,“如果全红婵没拿冠军,希望大家不要骂她,那会儿谁当真啊,谁会想到,真的有一天,全红婵会因为没拿冠军被对喷,甚至连身边的陈芋汐也被波及,这就是现实,运动员的光环,终归是成绩撑着的,只要你有一点下滑,就有人盯着你摆烂,说白了,就是“胜者通吃的残酷游戏。
但冷静看,全红婵的三连败并不丢人,银牌已经是很高的水准了,她和第三名拉开那么大分差,绝大多数运动员一辈子都拿不到一个世锦赛奖牌,可在“神坛效应下,很多人只认冠军,不认过程,这其实挺不讲理,竞技体育就是这样,谁都可能有低谷,谁都可能被后来者逆袭,郭晶晶、伏明霞当年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嘛。
翻翻历史,跳水队的迭代速度一向很快,14岁出道即巅峰,18岁就要考虑转型,冷不丁一个新人冒出来,前浪就容易被拍在沙滩上,这不是全红婵独有的“成长烦恼,而是所有顶级运动员都得面对的课题,唯一的区别是,全红婵站得太高,摔下来更疼,关注度太高,压力也更大。
你说巧不巧,陈芋汐和全红婵还是关系很铁的好姐妹,比赛场上对手,场下闺蜜,这种局面,谁都不好受,陈芋汐赢了,压力也不小,网上有声音说她“抢了风头,全红婵输了,直接被喷得体无完肤,这种对喷局面,其实对两个人都不公平,运动员拼到这一步,没谁是容易的。
还有一点不该忽视,外部商业活动的“唯冠军论,某种程度上就是流量至上、利益最大化的体现,李宁活动的站位之争,其实就是冠军光环的现实映射,冠军在台上,陪衬在一旁,流量说话,没啥道理可讲,这就是当下的生存法则。
但说到底,全红婵不欠谁的,她已经做到极致,该有的荣誉都有了,输一场、输三场都改变不了她的历史地位,未来要不要转型、怎么调整,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球迷当然可以有情绪,但别把情绪全丢给她一个人,毕竟竞技体育不是剧本杀,谁也不能一直赢下去。
说到底,全红婵这一波“神坛坠落,更像是全民追星后的冷静回归,她依然是中国跳水的门面,也是新老更替的缩影,未来怎么走,全看她自己怎么选,至于外界的风言风语,该点赞就点赞,该理智回怼也不亏,冠军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此,成败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