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行人相撞案件大反转,当我们看完原视频,才发现“原来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速,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法院本应承载着神圣、权威、专业与严肃形象的司法机构,竟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普法闹剧"。
随着央视《法治在线》公开案件原始视频,谁是谁非一目了然。视频清晰显示,获赔7万元的当事人在事故中确实存在过错。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青岛中院在该案件作为优秀案例《法治青岛》进行普法宣传时,无论是韩法官的案例解读,还是图文以及漫画内容,均与事实严重不符。
宣传材料将59岁老人"缓慢转身站住"描述为"边打电话边突然转身",把后方29岁女子在老人停步且保持安全距离的状态下,因疏忽观察导致的碰撞,描述为"正常行走却未保持安全距离",甚至颠倒因果将"追尾"错误定性为"逆行"。
面对舆论质疑,青岛李沧区法院法官公开道歉,承认在普法过程中存在事实描述不清、表述失当问题。
出现舆情,道歉容易,但舆情的背后暴露出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司法公信力的重建远比崩塌艰难百倍。
公众不禁追问:
其一,作为普法宣传的法官,是否真正深入了解案件细节?现实中常出现一线办案人员默默耕耘,而对外发声者却对案情一知半解的现象;
其二,视频制作团队与漫画创作者,是基于专业判断进行内容创作,还是仅凭主观臆断随意配图?
其三,作为司法权威机构,如此重要的普法宣传材料,发布前是否经过严谨的审核流程?
这些关乎司法严谨性与专业性的核心问题,都亟待相关部门作出实质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