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一则通报引发轩然大波:该校材料学院副院长王某某被免职,其女儿在校期间获得的荣誉全部撤销。

原来,大四本科生刘某乔被曝发表14篇SCI论文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这一事件因学术成就的“超常规性”及潜在伦理问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学术不端与权力滥用?

"学二代"轻松碾压普通学子的科研路,又折射出怎样的教育不公?



事件最初引发关注,源于网友对重庆大学优秀毕业生刘某乔公示材料的质疑。

据多篇获奖文章及学校推文介绍,刘某乔为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学生,本科期间发表SCI一区论文5篇、二区论文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并参与多项学术竞赛获奖。

对比学术界普遍认知——普通博士生年均发表2-3篇SCI已属优秀,而刘某乔却是“平均1.5月产出一篇SCI”。



此外,其托福97分、GRE322分,已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录取。

而经检索出的与刘某乔相关发明专利多达14个,最早的申请时间为2016年,那时,刘某乔还是一名13岁的初中生。

因优异表现而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并不少,作为其中的代表榜上有名感觉还是挺幸福,但因榜上有名而“出名”却始料未及。其实只要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获得的各项专利经得起检验也无所谓,也绝不能让“不怕查,经得起查”成为一个传说,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

为了搞清楚事件是否属实,有记者专门跑到知网进行验证。一输入刘某乔的名字,直接跳出14个与她相关的发明专利,虽然她只是参与者,但第一作者都是重大知名教授!



这位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导、手握48项国家专利的学术带头人,被在校学生证实为刘某乔父亲。公开资料显示,在刘某乔参与的14项专利中,有12项第一发明人都是刘某华教授本人,剩下两项也都有其署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专利涉及的电化学催化、废水处理等领域,正是刘某华负责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方向。

为了继续证实,记者又跑到顶级论文检索网搜索,一搜索又跳出与刘某乔相关的14篇SCI,她依然还是参与者,第一作者还是那几个教授,刘某华、刘某龙和陶某元。



由于刘某乔学术论文挂名中频繁出现刘某华、刘某龙等教授名字。

随着舆论发酵,网友扒出更劲爆的信息:该女生的父亲是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同时是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母亲同为该校教授,在材料科学领域颇有建树;多篇论文的合作作者中,均出现了父母的名字。

这一发现瞬间点燃舆论:“原来是‘学二代’!”“科研也能世袭?”“这是把实验室当自家后院了?”

更有人指出,部分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父亲的项目高度重合,疑似“用父母的资源刷成果”。

例如,一项关于“纳米材料制备”的专利,与其父亲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几乎一致。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重庆大学一开始的回应只是“需汇报领导” ,这样模棱两可的态度,显然无法平息网友们的怒火。

直到5月8日,重庆大学仅表示"高度重视并成立工作组",,并承诺“若发现不当行为,将按有关规定处理”。但对"是否存在亲属关系""成果实际贡献度"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涉事教授刘某华拒接所有媒体电话,校方科研处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回复"正在调查",引发"护短"质疑。



5月10日,重庆大学发布情况通报:

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虽然重庆大学及时给出了处理结果,但这件事在网络上依旧掀起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纷纷对这种学术不端行为表示谴责,大家愤怒的不仅仅是刘某华父女的做法,更是对学术公平被践踏的痛心。



在学术界,SCI论文和发明专利一直是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们代表着科研的严谨和创新,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努力的成果。可如今,却被某些人当成了可以随意操作的“工具”,用来为自己或家人谋取私利,这无疑是对学术尊严的极大侮辱。

学术不是世袭的爵位,科研更不是权力的游戏。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