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一提“国产车”,大多数人都默认是电车?
仿佛“没有新能源”,国产品牌就很难抬头一样。
哪怕你说吉利、长城、长安做得不错,也常常有人泼冷水:“没啥含金量,全靠堆配置、打价格战。”
但星越L的出现,狠狠打了这个脸。
没有新能源光环,不靠花哨营销,这台传统的燃油SUV,却在过去一年里悄悄卖出了26.7万辆!
什么概念?
放眼整个油车市场,销量排名比它高的,也就朗逸、轩逸、帕萨特这3款。
为什么它会这么成功?凭什么说没有新能源车,国产车也能崛起?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说:星越L能卖,是因为便宜、配置高。
但说实话,这样的理解太表面了。
真正让星越L脱颖而出的,并没这么简单,而是它在“产品力”和“定位逻辑”上,都动了真格。
譬如过去我们总调侃国产SUV:
车是挺大,空间却很小;价格是便宜,用起来却“塑料感”十足。
可星越L不是这么玩的。
拿轴距来说,星越 L 的轴距来到了2845mm,已经几乎追平丰田汉兰达(2850mm)。
可售价,却只要人家三分之二左右。
空间大是一方面,底盘素质也不含糊。
拿麋鹿测试成绩来说:大众途观、CR-V、RAV4这些“老牌合资”,一般成绩在77km/h左右;
星越L呢?实测达到了79km/h,跟保时捷卡宴S一个级别。
虽然这不能完全证明,这辆车的底盘特别好,但通过数据至少可以说明,它的操控性是优秀的。
更别说它全系搭载2.0T发动机,零百加速控制在7秒多——
要知道,现在很多合资SUV,20万起步还在用1.5T。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这车的外观耐看,内饰有质感,三大件不拉垮,连配置也舍得给。
既不靠电,也不靠情怀,就凭一身“硬实力”硬刚市场——它不火,谁火?
而且,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这辆“在中国卖疯了”的星越L,其实在韩国也火了一把——
只不过它换了个马甲,叫做 Grand Koleos(大科雷傲),披的是雷诺的壳子。
结果呢?
去年11月份在韩国卖出了3900辆,12月份更是飙到了5300辆!
你可能觉得这数字一般,但要知道——
整个韩国市场,一个月的乘用车销量也就12.4万辆左右。
也就是说,这辆“换壳星越L”,直接干到了市占率4%以上的水平,成为雷诺韩国销量的主力担当。
你说这是不是国产车的胜利?
而且,更讽刺的是:
很多韩国网友在论坛上大夸特夸这车,“底盘稳”、“内饰豪华”、“性价比吊打日系”……
可他们可能完全没意识到:
这台他们视为“欧洲品质+法系设计”的SUV,骨子里,正是我们中国吉利制造的“国产燃油车”。
所以你看——哪怕没新能源、没政策补贴,甚至贴个“外国车标”,国产燃油车也照样能靠产品力打动别人。
只不过,它在中国叫“星越L”,在韩国,叫“大科雷傲”。
同理,星越 L 能成功,如果把理想、问界的部分车型推出纯油版,其实销量也不会差。
因为你看现在,理想L7、问界M9 这些车,为啥能火?
不是它们省钱——起售价摆在这里,省不了几个钱。
真正的原因在于,它们在设计、配置、用料、功能体验这些维度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合资车的水平线?
哪怕抛开增程、抛开电驱,仅仅把这些“表里如一”的体验放到一台燃油车上,依然很能打。
所以,如果将它们现有的产品设计,搭配一套靠谱的动力总成,做成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燃油旗舰”——
消费者未必会拒绝,甚至可能会更放心。
因为变得更纯粹了,有些消费者,或许还会更认可!
说到底就是,
星越L的热卖不是运气,也不是新能源浪潮“顺带捧红”的幸运儿。
它的背后,是国产车在设计、体验、空间、智能化、动力总成等多个维度上的厚积薄发。
所以我们真的该重新审视一个常见的误解:
国产车的崛起,不是因为新能源风口,而是因为——它们自己“变强了”。
哪怕不谈补贴、不谈电动、不谈“时代红利”,它也能凭实力杀出重围。
这才是吉利能撑起星越L的底气,也是越来越多国产品牌,能站稳脚跟的真正底牌,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