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由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公司进行收集、转运、处置,但通常情况下,危废上门回收有“产量门槛”。对于众多小微企业来说,危废产生量少、种类杂、点多面广,危废处置企业因“划不来”不愿“接单”。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小微企业危废管理破题?近日,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专门在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启动小微企业园区危险废物统一管理试点工作,在园区推行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拼单”模式,为企业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
作为青岛市汽车产业重要集聚地,即墨区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等车企及配套企业400余家,汽车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尤以小微企业占据大多数,且主要集中于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园区。在实地调研中,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了解到该园区内产废的小微企业达70余家,规模小、产废少、成本大等众多问题困扰产废小微企业。
“我们所说的产废小微企业,是指年产生危废总量10吨以下的企业。有些企业甚至一年的危废量都不到0.5吨,而危废处置企业要按一定的‘起步价’来收费,否则就要亏本。”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卢延宁介绍,小微产废企业多而散,常常因为数量小且种类杂等原因被“拒之门外”,企业还要设置专门的贮存区域来存储危废,贮存投入也不低,而且长期存放也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直击当前企业危废管理痛点、难点,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主动出击破题,参考落户即墨的全市首个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平台试点经验,进一步细化危废管理模式——以危废“拼单”打包的形式,对园区内年产废量10吨以下的小微企业危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链条服务、消除全流程隐患。
所谓“拼单”打包就是由危废处置单位牵头,在青岛市危险废物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注册、使用统一账号,用于园区内所有小微企业开展危险废物入库、申报登记、转移处置等相关管理工作。同时,危废处置单位直接与企业签订委托处置合同,建立专业化的环保技术服务团队,对小微产废企业提供必要的环保咨询服务、管理培训和技术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只需做好对产废的分类收集和打包,所有的危废入库、出库信息均通过物联网技术即可完成上传,系统自动完成管理台账记录。
“如此一来,危废集中收集、集中转运,改变了原来企业危废处理‘各自为战’的局面,既节省了人力管理的成本,也减少了处置的花费,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园区的环境安全隐患,使得危险废物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得到有效落实。”卢延宁表示。
“以前我们企业需要各自管理危险废物,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企业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青岛众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生态环境部门实施统一收集转运模式,企业无需再自行建设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