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高校教授到企业总经理,“校聘企用”机制让青岛滨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孙贺拥有了“双重身份”。在10日召开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种业人才协会成立大会上,孙贺首次以青岛中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亮相”。
过去,孙贺每个月都要去企业几趟。“以前,我是代表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技术顾问。现在,我成为企业的总经理,每周除了教学,其他时间都在企业研发生产和市场调研一线,在科研活动中有了更大自主权,也让产学研协同创新落到了实处。”孙贺说。
去年8月,青岛滨海学院与青岛中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启校企科研合作,发挥学院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实验室和人才团队资源优势,为企业进行AI产品研发和测试。“虽然此前双方就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总感觉‘不解渴’,科技成果转化很难做到无缝衔接。”企业负责人从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了解到,去年11月,青岛出台“共引共享”人才实施办法,促进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智力双向流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副教授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可担任合作企业“科技副总”等职务,不仅能享有在职教师相应级别、晋升待遇,还能在薪酬补贴、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等方面获得政策支持。
在这一政策的“加持”下,孙贺被聘为企业总经理。目前,校企双方正联合开展3D视觉引导检测系统、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系统等项目的技术攻关,相关技术成果将被应用于机器人上下料、畜禽智能化养殖和管理,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企业是推动产业创新的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一堵看不见的“隐形墙”横亘在二者之间——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躺在论文里“睡大觉”,企业的技术难题却难以找到“攻关者”。如何破局?青岛聚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校聘企用”“共引共享”机制。截至目前,已推动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院所与海尔、海信、双星等3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合作,共引共享高层次人才57名。
“通过实施‘校聘企用’,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招引的研发人才派驻企业一线,产出的创新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有效提升了转化效能。”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许峰表示,“共引共享”人才模式将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集聚一批紧跟产业前沿的应用型研发人才,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