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0.35、17、3960、19876……
这些数字看似普通
但对一线班组人而言
却饱含他们的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一串串数字不仅记录下他们的工作日常
也是“工匠精神”最生动的模样
和班组精神无声的传承
46℃
高温下精准“手术”
4月29日,伊拉克祖拜尔的沙漠被烈日炙烤得滚烫。在大庆钻探钻井一公司伊拉克祖拜尔项目DQ043钻井队的FH-46_ST1井施工现场,一场关乎安全与效率的“生死时速”正在上演——采油树拆卸与封井器安装的工序转换刻不容缓,而地表46℃的热浪,正与时间一起,考验着班组职工的意志。
蒸腾着热浪的设备旁,汗珠顺着安全帽边缘不断滚落,浸湿的工装紧紧贴在后背。三个小时的连续奋战,12处连接点改造完成。当压力表指针攀升至标准值,现场工程师张锐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他深知,井控设备就是守护钻井安全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闪失。(刘娟 李丽华)
36年无事故
“通过强化两个现场管理,历届汝溪员工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取得36年无事故的成绩。这是动力,更是鞭策,继续把安全做法渗透到气田的每个角落。”汝溪中心站站长郭刚和29年的老党员王治兵在设备区巡检时边走边聊。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万州采输气作业区汝溪中心站,自1989年6月建站以来通过创新实施属地管理责任制,持续完善安全隐患动态管理台账,系统开展场站设施及管道风险源辨识工作,建立起涵盖作业前安全分析、安全经验分享、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员工安全行为规范沟通及应急处置演练的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该站已累计实现134亿立方米天然气安全外输,先后荣获西南油气田公司和重庆气矿“金牌班组”称号。(李传富 文静)
17年超级“长寿井”
“只要像爱孩子一样爱油井,油井一定能长寿。”这是中国石化江苏油田采油一厂真武许庄采油班站许庄采油岗女岗长刘小琴管理油田的秘诀。21年如一日,她用爱心、耐心、恒心和精心“把油井当成孩子带,当成宝贝心疼”,免于因故障停井检修作业而影响产量。
她管理的许浅1-16井,已有6100天,超17年未停井,至今日产油量还保持2吨以上,累计产油2.52万吨,“井虽老,但活力不减”。(杜宗军 赵海燕)
在38‰
极限纵坡上“攀岩”
“这个区间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其中1332米长的38‰超大坡度硬岩段,我们的施工就像在极限纵坡上攀岩,难度很大。”4月28日,重庆市沙坪坝区7号线物流园枢纽站南端施工现场开始盾构掘进作业。中铁电气化局重庆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项目负责人吴宝游说,每掘进百米高程变化达3.8米,这是一场“地下极限挑战”。
项目建设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三维模拟技术绘制地下“作战地图”,实现超高侧墙与肥槽一次浇筑成型,并研发TBM掘进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还为TBM刀具添加剪切强度超350MPa的特殊耐磨层。项目建设团队正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竭尽所能。(丁玲)
25年
问诊建筑“铁巨人”
在建筑工地,女性本来就不多,从事机械管理更是少之又少。因为设备检查要爬上爬下,不仅责任重压力大,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可她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25年。她就是中建二局江苏分公司唯一一名女机械管理工程师代志英。
工作中的代志英一板一眼。她说:“建筑工程机械管理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千万不能马虎。”哪里是风险点,哪里会出现通病,代志英一说一个准。作为工地机械设备的总管家,代志英一保安全,二促生产。只要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无论大小,她都要及时处理。
“虽说这一行辛苦而平凡,大多时间默默无闻。但我们的工作关系人命,真是马虎不得!”她强调说。(金涛 张宝)
70分钟“极速正骨”
4月21日,在京沪铁路明光站内,一场争分夺秒的大型施工“战役”在此打响。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南京维管段组织65名接触网工在站场股道集结,准备为京沪铁路的空中接触网软横跨实施一场至关重要的“正骨手术”,整个过程必须在70分钟的“天窗”时间内完成,可以说是一场“极速挑战”。
面对作业时间紧、技术要求高等难题,接触网工们迎难而上,精准测量、安装、调试,严格把控施工质量,确保供电设备以更好的状态投入运行。(杜希昊)
36星传奇
43岁的刘杰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新乡供电段月山维修车间一班工长。去年一整年,刘杰每月“星级职工评定”均为三星,是车间唯一的“全三星”职工,“独一份”的36星传奇。
“向上提20(毫米)……不够,还差3个(毫米)!”调整接触网跨距高差时,刘杰眼睛堪比激光测距仪。徒弟们都说刘杰是“人形游标卡尺”,他却盯着那3毫米正色道:“千万不要小看这几毫米,事故就藏在‘差不多’里。”车间里流传着“刘杰标准”:所有数据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安全没有四舍五入”。
他口袋里常年揣着两本“秘籍”:一本磨破边的《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一本写满心得的《接触网运行维修细则》。(刘笃仁 段雅琨 焦楠)
19876步的丈量
5月5日晚11点半,中煤伊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发电运行部电气操作组组长郭尹超的微信步数显示19876步。这个数字是郭尹超在工作现场最真实的日常。
当天早7时,郭尹超便已在6kV配电室核对检修措施。白天在现场像旋转的陀螺,他带着组员跑遍6个作业点。晚上十点半,郭尹超突然接到缺陷处理电话紧急赶赴现场。等全部处理完,他瘫坐在台阶上,发现脚上已磨出5个水泡。此时,郭尹超手机微信步数显示19876步。
从巡检到团队“主心骨”,9年里他的脚步踏遍每个配电室。19876步,是巡检路线的长度,是责任丈量的刻度,更是电力人精神无声传承的轨迹。(蔡罗刚 史顺然)
3960级台阶的坚守
冀东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原油储备库是冀东油田目前规模最大、储油量最高的商业储备库,库内共有10万方外浮顶原油储罐10座,硕大的白色大罐前后排开。生产运行班负责日常原油储存、计量、外输生产任务。
储罐高21.8米,一座罐198级台阶,10座罐就是1980级,上下来回就是3960级,计量工人需要定期攀爬并取回油样。台阶又陡又窄,蜿蜒向上。巡检取样员们顶着烈日汗水,冒着严寒强风,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步一个台阶,默默守护着这10座原油储罐。(张岩)
0.35毫米上
演绎“指尖华尔兹”
在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嘉峪关电务段检修车间继电器工区,有一支“娘子军”班组,14名女职工承担着管内77个车站、2个区间中继站、3个调车(驼峰)场,40多种型号10万多台继电器的检修、测试、管理工作。
检修继电器,其精细化程度不亚于绣花。她们每天要检修上百个继电器部件,检查每个接点、每个线圈时都要全神贯注、精益求精,不能出现丝毫差错。继电器接点间的距离是0.35毫米,她们用一双双巧手在这0.35毫米上演绎“指尖华尔兹”,赋予全段管内数十万颗小“心脏”新的生命。她们被誉为最严谨认真的“电务医生”和安全战场上的“花木兰”。(刘天海)
11.8米探槽杆背后的匠心
在中铝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精炼工区里,经常能看到一个手持测温仪和螺丝刀在设备间忙碌穿梭的身影。他时而俯身测量电机温度,时而抬头查看阀门压力,时而钻进设备狭窄的缝隙排查并处理隐患。他,就是中铝集团2024年度劳动模范、该工区机台长王金国。每日的巡检,是他工作中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王金国已经工作26年。从初入职场的过滤机操作工,到如今的生产骨干、中铝集团首席技师,他走出了一条耀眼的奋斗之路。王金国曾荣获山东省有色金属行业优秀班组长、青年技能人才、首席技师,多次获得中铝山东企业劳动模范称号,获评第四届“优秀山铝人代表”,入选工信部“2024年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先进基础工艺人才。
“一个人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工作岗位上,王金国不断突破生产中的技术壁垒。
在分离洗涤设备沉降槽槽况监控方面,王金国创新性地提出“探槽法”,利用一根长11.8米的探槽杆,实现了对沉降槽槽况的精准监控。在过去的18年里,沉降槽从未发生过积泥事故,为精细氧化铝生产提供了高质量原料。这根11.8米的探槽杆,不仅是他创新的见证,更是他守护生产稳定的“利器”。
他平时善于观察设备运行状况,大胆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许多设备智能改造的“金点子”,并一一成功实施。
他坚定地表示:“我们要尽早让11.8米的探槽杆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是他对技术进步的追求,更是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担当。(张开亮 孙雨橦)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4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