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光平
当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在克什米尔上空化作火球,这场看似普通的南亚冲突,实则揭开了地区博弈的深层密码。2025年5月,印巴双方从激烈空战到无人机攻防,最终戏剧性地走向冲突降级,而在这背后,中国因素成为了左右局势的关键变量。
5月7日的空战堪称现代空战的经典战例。巴基斯坦空军凭借歼-10CE战斗机、PL-15E远程空空导弹,配合ZDK-03预警机与数据链系统,构建起完整的作战体系。面对印度引以为傲的“万国牌”装备——从法国“阵风”到俄罗斯苏-30MKI,巴基斯坦的中式装备展现出压倒性优势。印度战机尚未进入攻击范围,就被超视距锁定击落,巴基斯坦甚至通过公开监听录音,坐实印度“阵风”空中爆炸的惨败。
印度试图通过无人机反击扳回局面,却遭遇巴基斯坦由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防空系统与LY-80中程防空导弹组成的立体防御网。巴方以直播形式展示击落77架印度无人机的战果,再次证明中式装备的实战效能。
这场冲突的突然降温,离不开印度国内的战略考量。印度学者直言,中国外长在危机期间明确表态支持巴基斯坦主权安全,成为促使印度理智决策的关键因素。中国虽未直接参战,但北斗卫星系统提供的精准定位、全天候情报支持,以及潜在的网络战、反太空作战能力,构成了对印度的非动能威慑。印度军方评估显示,在中印边境驻军难以抽调的情况下,若持续冲突,将面临交通线保护、战场情报劣势等五大战略挑战。
此次冲突不仅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更是体系化作战理念的胜利。中国出口巴基斯坦的装备,并非单一武器的简单输出,而是预警、打击、防御全链条的体系化解决方案。
这让全球看到,即便使用中国“外贸版”装备,巴基斯坦也能实现对印度的技术压制,若中国顶配军事体系全力投入,威慑力将难以估量。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通过支持巴基斯坦,有效制衡了印度在南亚的扩张野心,保障了“一带一路”南亚走廊的安全。
美国国务卿紧急斡旋、法国因“阵风”失利陷入尴尬、印度国内对军购的质疑,都凸显这场冲突对国际格局的深远影响。
印巴冲突的戏剧性转折,不仅验证了中国军事技术的实战价值,更展现了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影响力。当“中国制造”的装备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当非动能领域的威慑成为战略制衡的关键,世界正在重新认识中国力量在维护地区和平中的重要角色。这场冲突留下的启示是:在现代战争中,体系优势与战略智慧,远比单一装备的堆砌更为重要。
注:本文作者系资深媒体人,前美国《美中时报》社(记者)中国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