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北欧三宝妈

一直以来,L对外宣称,是我的合伙人,

其实她是我老板,更是我的伯乐。

不过今天不打算讲我们之间的故事,

而是通过她女儿的事,聊聊给我们普通家庭的启发。

01

没有人不羡慕她的女儿

没有人再羡慕她的女儿

她的独生女从小穿梭于各个兴趣班,

抵达过天南海北,

游玩过天上海底,

衣食住行拉到顶配,

一路国际学校,没有升学压力,QS前100高校留学生,

履历打眼一看都算是精英里拔尖的。

结果毕业5年,只在上海工作过一个月,因为受了点职场上的小挫折,果断打道回郑州了,开启了佛系躺平生活,

不出门,不社交,不婚不育不恋爱,

无欲无求,淡泊名利,专注打游戏,靠集各种皮肤获取快乐。

L在公司给安排了一个闲职,她直接拒绝说:

“费那个劲挣的钱还不够我买皮肤,再说咱们家又不差这点,我再努力也就是现在这个条件了吧”


L无言以对,这些年的富养回旋镖终究是打在了自己脸上。

记得我表姐很久前就对我说过,

“女儿从小要啥给啥,因为一直抱着这点钱不会让我发家致富却能让她开心的心态,

结果现在娃不爱学习,什么也不想做,物欲也很低,只在乎吃的,说自己长大后只要能吃好就行,

十来岁的小孩子比80岁的老人还佛系,还淡泊名利......”

当时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懂了,一个词可以解释

童年富裕症

指孩子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却出现情感空虚、缺乏动力、抗挫力差等问题,

因为过早有过巅峰体验,快乐的阈值被无限拉高,

有着太多选择,反倒导致他们早早对周围的一切失去了兴趣,陷入无意义感。

内心独白是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父母给的,不如背靠大树乘凉,

于是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

反正自己想要的东西,爸妈都配齐了,基因里求生存的那一丝兽性逐渐归零,

什么都不在乎,也没办法迁就任何人,

还会轻易地把任何东西拱手送人,反正也不是靠自己得来的,没什么好珍惜,

在成长过程中,没什么好期待的事情了。


02

爷爷柜子里的巧克力

以上2个并不少见的案例,归根到底,

是在家庭可知的、可得到的富裕物质长期浸泡中,

孩子无法再找到人生的火花。

除了得到的太过轻松外,

还会产生个人无价值无意义感: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我好与坏不重要。

事实是,很多东西不是你自己搞来的,你就是不会快乐。

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爷爷有一个神秘的八斗柜,一直上着锁。

我和妹妹都知道里面有爷爷在早市购入的巧克力,那时可是稀罕物,

他不会一次性全拿出来,会在过节或我们表现好的时候,开柜门,掰几块,然后再锁起来。

然后,我们会更好的表现,爷爷会不断地补货,每次吃到靠自己得来的巧克力反而更香甜,

因为里面有“自我价值”的味道。


这些年,童年富裕症逐渐还有往中产或普通家庭刮过来的趋势,

家长们心甘情愿给着孩子远超经济实力的【过量美好】,却发现孩子的后劲却越来越不足,

越来越难取悦和满足,

一个副作用就是,孩子有样学样靠物质建立的社交关系,很难真诚,

他无欲无求,

难防别人有欲有求。


说句实话,

我一点也不希望我的孩子年纪轻轻就淡泊名利,

像鸽子一样在广场上踱方步晒太阳,负责象征和平。

安贫乐道,至少是经历过人生起落后的主动选择,

而不是因为我的过度托举,不费吹灰之力就什么都得到的被动选择,

所以,我和飞爸做了一个共同的决定:

会好好待我们的孩子,会努力挣钱,但不会给他们留过多的财产。

一旦想通这件事,

反而与自己和解了,整个家庭的氛围都松快了不少。

03

北欧精英圈子,

在这么富养娃

因为工作常年要和很多北欧的老牌儿企业深度合作,慢慢的,意外和很多企业负责人、商海弄潮儿成了很好的私交。

他们几乎都是欧美各大名校的硕博,母校那名声震的我耳朵嗡嗡响……

更绝的是,他们父母、祖父母辈儿就是从这样的学校毕业,往往是家里孙辈儿在创业,奶奶辈儿还没退休,在某大学做科研

他们往往看着低调节俭,却都是扎扎实实富了好几代的家庭,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教育方式完全看不出是有钱人,

和一个共同的目标:培养孩子内驱力。


比如我的一位丹麦企业家朋友F,孩子已经上大学了。

之前理解不了她,觉得她抠,和孩子坐飞机,

自己坐头等舱,让娃坐经济舱。

她的富养之道就是:看见并满足和回应孩子基本的、真实的需求,

并痛快、及时地满足,

而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孩子的过高需求。

就算孩子有,她首先会肯定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美好的,

但需要你自己来实现。


因为从小培养这样的观念,孩子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其实大多数北欧普通家庭也是这样,可能真的在经济上无法满足孩子要求,

但孩子也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

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你看,这丝滑的自驱力,不就来了。

04

内驱力,孩子生来就有,

但前提是,不被大人破坏掉

内部动机(内驱力),

是指能从中使得自己感到快乐、有趣而自发、自愿开展的行动。

制作它,无需配方,

因为内驱力是在爱和自由浇灌下自然长出,

藏在每个孩子本性中的潜在能力。

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浇灌它,激发它。

怎么做,方法很简单

做60分的父母

60分的父母,

既不像100分父母那样,以孩子为中心,时刻回应孩子所有的需求,

像“直升机”一样高管控,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也不像0分父母那样,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是足够好的父母,

会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出现,提供支持,帮助孩子做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选择)

同时又能适当放手,

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情”、什么是“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拥有掌控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60分的父母,一旦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让孩子拥有

1、掌控感——

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学习上的事让ta自己说了算


2、归属感——

让孩子知道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成绩,家庭、父母永远是那个无论孩子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温暖他的避风港。

3、胜任感——

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不逼孩子学习超出ta能力范围的东西;

4、意义感——

明白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赢过他人和拿取文凭,

更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那种一拍脑门“啊哈”顿悟的美妙。


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向着人生的海洋一骑绝尘。

最后我想说,

育儿这件事,本身就非常主观,

我发自肺腑地认为没有对错之分,

都是在走一条未知的路,

评论区可以留下你的观点或案例,

我们一起探讨下~

--------End---------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作者:北欧三宝妈 来源:北欧三宝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