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下一个结论----

就算接下来双方依然有局部冲突或小规模交火,但升级为全面战争的概率几乎不存在。

其中最大也是最后一张保险,就是终极杀手锏核武。

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拥核国家,双方核武库规模相近(印度约160枚,巴基斯坦约165枚),且都具备覆盖对方全境的核打击能力。

比如印度的“烈火-5”导弹能覆盖巴全部国土,而巴基斯坦的“沙欣-3”导弹射程达2750公里,基本上可以打击印度全境。

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态势,让任何一方在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时都必须权衡核战争风险。

实际上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特别是2019年冲突后,两国形成了“有限报复—国际调停—局部停火”的模式。

所以,尽管双方常规军力不对称(之前认为印度常规军力占优,现在看两说),但核武器的存在成了遏制印巴全面战争的关键。



(枭龙Block3)

我们再看两国。

三哥----

他的脑回路是我们常人很难想象的,就像教员当年所说的一样,他老人家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明白阿三为什么要搞我们?

通常来说,但凡印度挑事,无非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转移国内矛盾;

这也是欧美国家常用的伎俩,每当国家内部出现问题时,就会想尽办法转移老百姓的注意力。

比如当年尼赫鲁,为了转移国内改革受阻的压力,在1962年发起中印边境冲突。不过玩脱了,最后把自己也玩完了。

还有1971年,印度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巴基斯坦,后果是不仅巩固了印度在南亚的老大地位,也转移了国内经济烂问题和社会矛盾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



当时莫迪政府在加勒万河谷部署兵力超30万,表面上是塑造“对华强硬”形象。但真正的小算盘就是转移经济脱钩失败、制造业依赖中国等问题。

不过打脸的是,之后中印贸易额不降反增。

二是提高支持率;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印度属于“党派政治”,煽动“民粹”是获得选票屡试不爽的有效手段。

所以对与本国有矛盾的邻国强硬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每次大选都要拿中国说事一样。

包括前段时间,莫迪翻出1974年向斯里兰卡移交卡恰提乌岛的陈年旧账,指责前国大党政府“出卖领土”。

为了支持率,大仙直接拼了。



但是,莫迪也明白全面战争的后果,卢比贬值、资本外逃、经济崩盘,还有核威慑带来不可承受的代价......

所以,大仙只是在“虚张声势与克制”间找平衡。

结果这次还玩砸了,脸啊啪啪的!

对巴基斯坦来说----

虽然这次很争气,但毕竟体量摆在那里。

一旦干成像俄乌冲突一样,没有外来稳定的援助和输血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的。而长期战争必然会引发国内通胀、外债危机和社会动荡。

哪怕前几天巴基斯坦因阿三几天的断水就造成粮食减产30%、电力瘫痪等问题,所以是很难支撑持久战的。

何况打仗就是在烧钱。

毕竟关系再好也只是打折便宜,而不是白送。

歼10再低也要给半个亿美元吧!霹雳15导弹至少几百万美刀吧?

在几乎整个西方援助下,乌克兰才半死不活的坚持了三年。巴基斯坦又能坚持多久呢?

加上这次局部战争打的很漂亮,击毁这么多印度战机,算是创造历史了;

同时狠狠的教训了一下阿三,打击了这货嚣张气焰,完全是有里有面!



(歼10CE:以后请叫我“打印机”)

所以,双方见好就收、借坡下驴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