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的长安夜,星光与灯火在灞水之畔交织成诗。西安·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内高朋满座,当指挥家孙鹏的银质指挥棒在聚光灯下划出第一道弧线,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关中,关中》便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鎏金长卷,将八百里秦川的千年文脉尽数倾注于今宵。

“云横天汉涤秦巴,乐纵关中继韶华”,这是陕旅集团“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首届民族音乐季在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成功演绎秦岭生态之美后的又一华章面世。《关中,关中》作曲家崔炳元以两年光阴研磨,将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淬炼成十五首动人心魄的乐章。舞台上,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正以弓弦为笔,以管笙为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关中书”。

作为中华文明“根文化”代表之一的关中文化,既有秦汉的恢宏气象,又兼具黄土高原的质朴民风,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文化创新持续焕发活力,成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用民族音乐表达关中文化,能够以最直接、最情感化的方式传递地域精神、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实现对关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







“我要用音乐把关中文化献给世界。”崔炳元的话语在乐声中得到印证。开篇《河之初》里,秦腔“紧急风”的锣鼓如惊雷炸响渭河古渡,《道·经》静谧时刻,古琴名家王悠荻博士的指尖在丝弦上轻轻游走,《普庵咒》的泛音如露珠滴落青铜钟面,与乐队低吟的《大悲咒》形成天人之问——这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哲学命题,在千年后的音波中获得的奇妙共振。

第二乐章《生民命》掀开了市井长卷。西府曲子《金钮丝》的旋律在笙管间跳跃,仿佛能看见关中老汉蹲在麦垛旁,用烟锅敲击着粗陶碗打拍子。最动人的是《风云际会白鹿原》,唢呐演奏家冯苗苗一袭白裙端立舞台,声声唢呐响起惊艳四座,那些尘封在陈忠实笔下的爱恨情仇,都在铜碗震颤的空气里重新鲜活。

中场休息时,就有携着孩子的观众指着节目单上的《静夜思》轻声吟诵,下半场伊始,该曲便以中音笙与竖琴、颤音琴营造月夜氛围,二胡独奏将李白诗句解构为文化的绵延。《辩·明》则通过大写意的音乐,力图以不同的音乐主题的对话,来寓意“疑难相与析”的思考过程,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关中书院,聆听先贤论道。







当终章《万世开太平》奏响,《欢乐颂》的动机从铜管声部喷薄而出时,整个音乐厅的空气都在震颤。三次咏诵的"为天地立心"的横渠四句,让音乐厅整个震荡在传统文化带给国人的感动里,刻在石经上的文字,此刻化作声浪拍打着每位听众的胸膛,小小的孩童虽不明白词意,却依然挺直了脊背。



散场后的音乐大厅犹有众多热烈讨论乐章的观众,一位操着地道关中方言的观众对记者说:“在听《娃娃的歌谣》那段时,我简直要唱出来词了,是我小时候就会的呀——这是好作品,真正是关中的音乐。”琵琶演奏家韩明汐则动情表示:“从《云横秦岭》到《关中,关中》,再到即将在六月上演的《丝路之声》,我们不仅在演出音乐,更有一种修复文明基因链的自豪和荣誉。”

首演结束后,随即举行了大型民族管弦乐套曲《关中,关中》作品研讨会。会议由陕西旅游集团领导、陕西民族乐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月望主持,陕西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宋小雷与行业专家参会。

会上,各专家热烈向主创团队及全体演职人员表示祝贺。认为该作品整体结构宏大,具有关中地域特色,元素丰富,这充分体现作曲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指挥家对作品提炼精准,技巧处理适当,陕西民族乐团和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演奏员技艺精湛,功底扎实,完成度高,同时就作品的优化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伴随“心随陕旅 倾听秦汉”首届民族音乐季中《云横秦岭》写意山水自然,《关中,关中》聚焦人文道统,《丝路之声》续写丝绸之路的开放篇章(6月13日首演)等10余部作品的演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场艺术盛宴,更是陕旅集团肩负文旅国企担当,以文化自信赋能产业升级的战略雄心,以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民乐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的创新路径,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交上“陕西答卷”的生动实践示范。

确实,当在五线谱上奔突冲撞的音符沉淀为文化基因的新染色体时,我们便明白了,所谓民族音乐,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编钟复制品,而是让古老文明在当代听觉中完成新一轮的裂变与重生,让那些沉睡在典籍里的智慧,那些流淌在百姓血脉中的记忆,都获得新的生命,就像关中书院里横渠先生身旁那株古槐树,岁岁年年,总在萌发新的嫩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