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西频道
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
雨后初晴,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区芳草渡广场夏木阴阴,正是休闲散步的好时候。
“看着小脚印的方向跳一跳!”“穿过这个蛇形通道向前走!”岸边,一场“牵着蜗牛去散步”公益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太原市杏花岭区、万柏林区特殊教育学校的160余名“小蜗牛”在志愿者和老师的引导下,一边做游戏,一边快乐前行。
“‘小蜗牛’的动作可能比平常人慢一些,我们通过引导互动,慢慢培养他们的社交和运动能力。”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生活语文老师李淑芳说。
在志愿者和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投沙包互动。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为了让心智障碍人士更好融入社会,自2016年开始,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将五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蜗牛日”。在山西省残联指导下,今年是山西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第4次组织“牵着蜗牛去散步”活动。
开场前,融合学校的同学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小节目;活动时,来自社区、工会和企业的60多名志愿者沿路提供补给、为孩子们加油打气,对“蜗牛”的关爱成为无形的纽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第一次举办‘牵着蜗牛去散步’活动时,有三百多人参加,这一次有五六百人,爱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让‘小蜗牛’有了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机会。”山西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要王芳说。
活动现场的蜗牛气球。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之前参加活动的时候,孩子还有些局促不安,如今开朗了许多。”今天,王丽红陪着 17 岁的女儿一起散步。
“学校组织的‘牵着蜗牛去散步’系列活动,让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参与的活动多了,见识自然就广了。现在,孩子不仅愿意和别人交流,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王丽红说。
对于一些心智障碍人士,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培养,可以慢慢适应、融入社会。
提起现在已经自食其力的毕业生崔灿,要王芳言语中透着自豪:“2009年,7岁的崔灿到校上学,毕业后就留在学校当助教,后来她找到了一份在企业做清洁工的工作,时间观念强、工作完成的也不错,因为有羽毛球运动的特长,业余时间她还能和同事们一起去球馆或公园挥挥拍。”
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起散步。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专业的教师队伍、悉心陪伴的家长、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方合力让更多心智障碍人士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这些年,要王芳领着孩子们走出校园、邀请爱心人士走进学校,一路奔波,乐此不疲,“构筑一个对特殊人群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守护”。
走过终点线,收获靠自己努力得到的奖品,“小蜗牛”们和老师挥手说再见,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汇入熙熙攘攘的人海,融入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