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阴魂没散,“躲不躲”防不胜防。网友:还能出门吗?

今天,看到大家都在热议青岛大妈撞人后行人反赔7万元的事件。

按理说,行人正常行走,可能会造成后人撞击前人的现象。但是,前人撞击后人的现象却十分罕见。

话说在青岛某人行道上,60岁的刘大妈在前面行走,接听电话时突然转身,与后面正常走来的王先生发生碰撞。刘大妈倒地,造成股骨颈骨折,评定为十级伤残。刘大妈一怒之下将王先生告上法庭,索要各项赔偿共计18.8万元。最后经过一番较量,法院以“未保持安全距离”为由,判决王先生赔偿刘大妈7万元。

按照青岛市李沧区法院立案庭韩继升院长的说法,目前案件“已经圆满解决”。也就是说,该案已经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目前看,大家疑问最大的是行人之间的“保持安全距离”。这个“安全距离”的标准是多大?行色匆匆怎样“保持安全距离”?后人怎样防范前人的突然转身?

看到这个案例,大家不由地想起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徐寿兰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被撞倒摔成了骨折,她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而彭宇则予以否认。最后,判决此案的法蜀黍以“你没有撞她,为什么要扶她起来”为由,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此判决一出,立即引发热议,由此出现了二十来年的困惑:路遇老人倒地,究竟该不该扶?答案是不敢扶。

之前的“扶不扶”阴魂没散,现在的“躲不躲”又防不胜防。为此,很多网友疑惑不解网:以后还能出门吗?以后还能去青岛吗?

是啊,人在路上走,难免有和同向行走的人发生碰撞的现象;但是,突然遭到前面的人转身撞向自己摔倒,反而让被撞者赔钱的事,却是闻所未闻。

是啊,以后谁也别出门了,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前面的人突然转身讹上。

如果说“扶不扶”让道德滑坡二十年的话,那么,“躲不躲”又让道德滑坡多少年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