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网络文化协会会长单位

◆作者:刘松


《母亲为我做棉鞋》
刘松

人的一生,无论年龄多大,在母亲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却总离不开“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那颗牵挂之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幼读这四句古诗,只知其句而不知其意,待长大离家后才深有体会,好像诗中就是我的母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那时我在徐州七中任教。暑假期间,总要把手里有的食品购物票全部买出来,装进一个大帆布包里带回乡下老家,看望母亲。


那时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总是缝缝补补闲不住。我到家后,他就开始糊栲子,搓麻线。我问她做什么,她说给你做一双棉鞋。从那天起,母亲每天早上就坐在槐树底下,用右手在小腿侧面搓纳鞋底的麻线,动作非常娴熟,待一大团麻线搓好后,就开始量我脚的尺寸,根据量好的尺寸,用笔在纸上画出鞋面鞋口的轮廓,再把纸鞋样子剪出来,然后在鞋样子上覆一层崭新的灯芯绒布,沿着纸鞋样子的边缘,剪出一双布鞋面,这个流程在当地叫替鞋样,替过的纸鞋样夹在书本里保存起来,下次做鞋还可以用。


鞋面做好后,就开始用搓好的麻线一针一线纳鞋底,纳鞋底不仅需要麻线,而且要用锋利的锥子和顶针,锥子把鞋底钻透一个针眼后,才能让针把麻线引进去,而针往往很难一下子穿透鞋底,这时就需要戴在中指的顶针使劲顶过去,当麻线跟着针穿过鞋底后,还需用锥子的手把缠绕一圈,把麻线拉紧拽实。每纳一针一线的流程都是分五个步骤:扎出针眼、穿针、顶针、拉针,扣拽麻线。而且针线的间距,都如芝麻粒那样密密麻麻,纳出的鞋底可谓千针万线。这样纳出的鞋底既结结实实又美观大方。这就是自古传承的千层底。

大概一周左右,一双棉鞋就做好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叫我过来试穿,生怕不合脚,我接过母亲这些天辛苦做的棉鞋,黑色灯芯绒的鞋面,白连绒的鞋里,中间塞进去的是厚厚的新棉花。这种棉鞋当时叫三面新,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困难时期,这种三面新的棉鞋简直是奢侈品。这双棉鞋虽然样子谈不上赶时髦,但却有着传统手工品的精致美感,而且穿在脚上感觉非常舒适。


暑假将尽时,我带着母亲做的新棉鞋坐火车回到了贾汪。下车后,回七中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田埂间的羊肠小道。得过排洪道,再沿着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边到学校。另一条是经夏桥绕新工区往北走都是大路。虽然比小路远不少,但考虑这条路上韩桥矿职工上下班的人比较多,而且路两边有照明的路灯,那个时候正是饥荒时期,背着一个大包袱走小路不太安全。就这样从夏桥到新工区经过大泉一路轻松到了学校,当放下包袱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提包拉链被撑开了,少了一只棉鞋。我忙的心急火燎,马上拿上手电筒,沿原路来回寻找。从走过的路边,到路边的草丛小沟,到处寻寻觅觅,来回三个多小时,但是一无所获。我的心凉透了,一种严重的失落感笼罩在心头,当然,我不是从这双鞋的经济价值考虑的,而是这双棉鞋的一针一线都倾注了母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种爱是无价的。悔不该没走那条羊肠小道。那里夜晚人迹罕至。即使丢了也能找回来,真懊悔呀!

回到学校好几天,我都在为丢失的一只鞋而自责和愧疚,更不敢写信告诉母亲,恐怕她老人家伤心生气。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后来还是被传到了母亲那里。母亲为了安慰我,特来信说不要紧的,再配上一只就行了。没过几天,果然从邮局里又寄来一只鞋,和原来丢的那一只一模一样。我真佩服母亲的心灵手巧。如果来信数落我几句,心里还好受些。

随着母亲年事已高,这双鞋也就成为她老人家留给我的最后一份念想,在一个个寒冷的冬天,我一直没舍得穿,当做珍宝放在箱子里了。

光阴荏苒,这双鞋现在已经保存了六十多年,虽经几次搬迁,一直视为珍宝留在身边,每每拿出这双棉鞋,总能感受着一番母亲的温情。

如今泪别母亲已几十年,这双饱含母爱深情的棉鞋,一直与我心心相伴,之所以一直没舍得穿,因为这是我心中最圣洁的母爱,绝不能沾上一粒灰尘。

注:本文由李国强供稿




醉美贾汪法律顾问:

江苏红杉树律师事务所

刘建业律师 17712010995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