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的克什米尔空域,上演着冷战结束后最具标志性的空中对抗。印度空军80余架战机与巴方40余架战机激烈交锋,印巴双方共有125架战机激战持续一个多小时,以印军损失8架主力战机告终。


印度斥巨资购买的法制"阵风"(单价2.4亿美元)、俄制苏-30MKI、国产"光辉"战机混合作战,却因雷达系统(法国RBE2-AA雷达探测距离仅160公里)、导弹性能("米卡"导弹射程80公里)和预警体系("费尔康"预警机监控半径300公里)难以兼容,遭遇巴方ZDK-03预警机(监控半径450公里)+歼-10CE(霹雳-15导弹射程200公里)的降维打击。社交媒体流出的阵风残骸中,LM3266导弹挂架上的未发射导弹,成为法式装备"水土不服"的活标本。

当印度飞行员仍依赖目视搜索时,巴军已构建起"预警机-数据链-远程导弹"三位一体的杀伤链。实战显示,印军多架战机在距边境100公里处即被锁定击落,霹雳-15导弹4.5马赫的末端突防速度,使号称具备"超级机动性"的阵风难以规避。这种代差被军迷戏称为"智能手机暴揍诺基亚"。

为节省开支,印度部分阵风仅挂载射程80公里的米卡导弹,而巴军歼-10CE全部配备霹雳-15。这种"烧火棍对抗狙击枪"的荒诞场景,导致印军未进入有效射程即遭猎杀。印度匿名军官承认:"我们的预警体系存在代差,飞行员甚至来不及发现敌机就被锁定"。

空战失利后,印度于5月8日晚悍然袭击中国承建的尼勒姆-杰勒姆水电站。这座造价42亿美元、装机容量969兆瓦的"中巴经济走廊心脏工程",顶部被炸出两米缺口。

该水电站承担巴控克什米尔地区60%电力供应,印度企图通过摧毁关键基础设施动摇巴方抵抗意志。此举突破《日内瓦公约》关于民用设施保护的底线,中方工程师证实:"若非施工时特别增设三层C80高强混凝土防护,大坝恐已垮塌"。

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该水电站象征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印军选择攻击中方项目,既是对巴威慑,更试图制造"中国安保承诺失效"的舆论陷阱。巴外交部发言人直言:"这是对中巴共同利益的野蛮挑衅"。


面对2025年地方选举压力,印度人民党急需转移国内对经济滑坡的关注。选择中方项目泄愤,既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又可试探国际社会底线。但卫星图像显示,大坝主体结构未受实质损害,印方"一石三鸟"算计落空。

空战惨败后,莫迪紧急下达两项军令:全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启动全国性防空演习。

5月5日莫迪与普京通话获俄方"反恐支持承诺",6日即发动空袭。这种时间关联性显示,印度试图借俄罗斯制衡中国可能的介入。但俄方对袭击中国项目保持沉默,暴露战略协作的局限性。

印度国防部借机推动总价120亿美元的军购案,包含增购阵风战机、俄制S-500防空系统。阵风制造商达索公司紧急派员赴印调查战损,恐影响后续交易。


印度战略部队司令部罕见公布"烈火-V"导弹战备状态,通过核威慑升级为常规冲突设置"保险栓"。这种"战争边缘政策"与2019年巴拉科特空袭如出一辙。

事件发酵48小时内,中巴采取三方面应对。军宣布增购24架歼-10CE,并引进空警-500预警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向巴方开放霹雳-15E导弹源代码,实现武器系统深度整合;中方启动"海外工程弹性增强计划",对"中巴经济走廊"57个项目升级防空系统,部署国产FK-3000防空导弹和激光反无人机装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援引《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指控印度违反"不将水利设施军事化"条款,推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


本次危机揭示出后疫情时代地缘博弈的新特征:‌代理人战争+关键基础设施争夺+技术联盟对抗‌。印度"军事冒险-国内动员-大国投机"的螺旋模式,与中巴"技术赋能-体系防护-规则建构"的防御性创新形成鲜明对比。当莫迪在空袭失败后宣称"印度已准备好付出任何代价"时,他或许未曾意识到——在现代化战争的天平上,盲目自信的代价,往往是体系性溃败的加速到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