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虽然一直把中国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对中国进行挑衅,但却保持了相当大的战略克制。



西方国家之所以会保持克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有这五个省存在,从而促使西方国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不得不保持审慎态度。

那么,这五个省分别是哪五个省?这五个省又有什么特殊之处,竟会对让中国有如此底气?

国防重地,战略四川

四川地处封闭的盆地地形,四周环绕着峡谷与高原,形成了天然的战略屏障。



这种险要的地貌造成了四川在古代通行难度极大,正如古诗所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而赋予四川“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使其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战略纵深,成为重要的兵员输出地。



整个抗战期间,四川省累计征召超百万兵力投入抗战,其规模占全国抗战兵力的20%,仅次于中央军系统。这种大规模动员能力,使川军在抗战全局中占据关键地位。

民间流传的“无川不成军”说法,生动展现了川籍士兵在抗战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川军在抗战时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川军在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中的突出表现。

在淞沪会战关键阶段,以川军为主力的第43军26师以劣势兵力与敌两个师团激战七昼夜。面对日军精锐部队的轮番进攻,川军战士依托简陋工事寸土必争,最终以伤亡殆尽的代价完成战略防御任务。

这场惨烈的战斗彻底扭转了外界对川军的认知,其英勇精神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由衷敬佩。



如今四川省仍然是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更是战略物资储备的核心区域。其完备的军工产业链,以及覆盖海陆空天的立体化防御体系,构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敢打硬仗,支柱广东

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军事力量,粤军在历次重大历史变革中,均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在抗战期间,粤军更是多次重创日军,成功在全国扬名立万。



提到广东近代军事史,必然要提及黄埔军校。这所军事学校,通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培育了大批军事人才,涌现出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将领。

淞沪会战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战役,在淞沪会战期间,以粤军为主力的第六十六军,部署两万兵力参与防御作战。



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化打击,粤军部队在缺乏重武器支援的情况下,仍以血肉之躯坚守防御阵地。这种顽强抵抗意志,使得粤军成为了淞沪战场上的重要支柱。

在淞沪会战的关键阶段,刘家行阵地的争夺战达到白热化程度。当弹药耗尽时,粤军将士以石块、树枝为武器,依托简易工事继续阻击日军。



经过连续激战,粤军部队伤亡过半仍寸土不让,这种近乎悲壮的战斗方式,展现了粤军军人“敢打硬仗、能打恶仗”的精神。

英勇滇军,钢铁云南

每当国家面临存亡危机,云南子弟兵总会挺身而出。这种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在近代史里得到充分印证。



从滇南到朝鲜半岛,滇军这支劲旅始终保持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血基因。

1938年,日军出动两个师团组成精锐部队,向台儿庄发起攻势,这场战役很快便成为了中日双方战略较量的焦点。



禹王山作为台儿庄北面的天然屏障,其制高点优势使其成为战役关键节点。国民党军队在构筑了纵深防御体系以后,便以禹王山为核心阵地。

以滇军为主力的第六十军在此部署四万兵力,在滇军大佬卢汉指挥下,承担起迟滞日军进攻、掩护主力部队重组的战略任务。



经过一个月的惨烈攻防,第六十军以伤亡万人的代价重创日军,毙伤敌军逾万。通过这种战术牵制,有效延缓了日军南下步伐,为武汉会战准备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滇军的历史地位,同时更成为抗战初期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解放战争后期,滇军大佬卢汉、龙云纷纷率部起义,原本的滇军将士也就因此编入了解放军的序列,后来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长津湖战役。



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滇军将士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无论是台儿庄会战的惨烈攻防,还是长津湖战役的冰天雪地,总能看到滇军将士的英勇身影,他们的这种战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屈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兴将相,必争湖南

湘籍将领在近代的活跃,刚好印证了“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的典故。从曾国藩创立湘军开始,三湘大地便孕育出独特的军事传统,最终在抗日战争中形成完整的精神谱系。



湖南军人形成的“敢打硬仗、能打恶仗”特质,源于湖南文化中的刚毅,而这种特质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现。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九万湘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构筑防御工事。在持续一个多星期的激烈交火中,部队采取“寸土必争”的战术,依托街垒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不仅重创了日军精锐部队,更使“无湘不成军”这句俗语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



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以后,武汉沦陷,湖南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先后爆发过七场大规模战役。省会长沙更是历经四次拉锯战后,最终在战火中化为废墟。

宁死不退,善战广西

与湘军一样,桂军也同样以勇猛善战闻名。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六万桂军将士步行奔赴前线,在装备代差极大的劣势下,以血肉之躯构筑起钢铁防线。



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战斗意志,使桂军部队成为日军难以突破的坚固屏障,就连日军将领也感叹“遭遇了最凶悍的中国部队”。

在淞沪会战初期,桂军部队在三天内伤亡过半,但防御体系始终未被攻破,充分展现了桂军“宁死不退”的战斗精神。



即使在淞沪会战结束以后,残存的桂军部队仍继续参与后续战役,成为抗战初期最悲壮的部队。

参考资料:
人民网:2014-05-04: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与贡献
云南日报:2015-07-12:滇军出征战南北 功勋卓著传千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