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7年出版的《林海雪原,堪称是中国近代长篇小说中的一个奇迹。

不仅在出版当年就轰动全国,翻拍的影视剧仍被人津津乐道,更甚至还收获了罗荣桓、贺龙等开国元帅的一致好评。

罗荣桓还亲自拍板作者:“曲波为军队写了好作品,就让他回部队写作吧。”



弃戎从文

《林海雪原》的作者名叫曲波。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曲波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在工厂里上班,从写书到发表,整个过程都是“偷偷”进行的。

曲波的小说写得好,可他小时候却没上过几年学。由于家里贫穷,曲波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帮父母干农活了。

只不过在他的童年时期,却意外喜欢上了古典名著。像《西游记》、《水浒传》,曲波不仅听村里老人讲故事,而且一有机会还会去找来原著阅读。



看过《林海雪原》后也能感受到,曲波后来的写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古典名著的影响,这种文风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略显老气,但放在当年确实很受欢迎。

然而好景不长,在曲波14岁时全面抗战爆发。第二年,曲波参加了在胶州驻扎的八路军第十三团,负责抗日宣传的相关工作。

虽说曲波是我们常人口中的文职,但有时候笔杆子同样能射出抗日的子弹。



在长沙堡追击战中,曲波担任战地记者跟随报道,将我军忍受饥饿追击敌人的事迹描写了出来,向国内外抗日志士们展现了我军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

也正是在这后不久,曲波结识了杨子荣,算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在解放战争时期,身为政委的曲波多次率领战士冲在第一线,在牡丹江剿匪工作中获得上级嘉奖。

就像他笔下的杨子荣一样,曲波自己在这段剿匪斗争中也是多次险象环生,数次身受重伤,多亏了顽强的意志力和战友们及时救援,才得以生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曲波转业到东北地方进行工业建设。

可能是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又或许是想到了杨子荣等同志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遗憾,而自己却住着温暖的屋子,每天在工厂里看着机器昼夜不停运转,这种情感上的落差,让曲波的内心涌上了一股酸楚。

在完成了抗美援朝时期国家需要的生产任务后,曲波便开始着手写起了小说《林海雪原》,我们耳熟能详的“智取威虎山”就是其中的经典桥段。



可即便是下决心开始动笔,因为曲波自己本身并没有系统学过文学创作,虽说文笔不错,但真正写过的更多也是军务报告,对文学理论完全没有思路。

好在曲波的妻子刘波很支持他的创作,夫妻二人一个写,一个誊抄,一天下来也能写1万多字,就这样一点点凑成了这部40万字的《林海雪原》



重返部队

1956年的秋天,曲波和妻子抱着一大波书稿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年没有现在的条件,一个文档就能承载数百万字的文章。即便写的文章被出版社看中,后续修改和审稿也都要在纸上完成。

不过幸好,曲波的稿子令出版社很满意。他当时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一切创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曲波笔下的杨子荣虽然有文学创作的成分,但他们二人毕竟是战友,共同参与过东北剿匪,因此《林海雪原》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几乎是无人能比的。

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下到普通民众,上到贺龙元帅和彭老总,不管走到哪里手里都要拿一本《林海雪原》,时不时地和身边人讨论里面的情节。



根据妻子刘波的描述,有一次曲波去医院看病,刚好遇到贺龙元帅也在排队。

两人闲聊时,贺龙得知了曲波的工作单位,便向他介绍说自己手里的《林海雪原》就是那个单位里一名同志写的,颇有兴致地向曲波推荐。

曲波也不好说这书就是自己写的,只好硬着头皮有一句没一句地接着话。回家后兴奋地告诉妻子:“没想到这么高级的首长也喜欢看我写的小说。”

当时曲波被派到四川德阳二重厂当副厂长,因为是苏联援建的项目,在当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都比较高。



融铁炼钢的时候,有人想要从工厂里“借”钢材来用,曲波坚决不同意,表示厂里的钢材都是国家的。结果直接被人给告了,说曲波不服从领导管教。

后来罗荣桓元帅得知了这件事后,就说让曲波继续回到部队工作。曲波就这样重新穿上了军装,被授予上校军衔。

据说彭老总第一次读到《林海雪原》时也很喜欢,还建议全军都好好读一读。在听过曲波离开了部队后还表示:“不知道曲波为什么离开部队?那就去把他找回来嘛!”



如果抛开重回部队这点不谈,《林海雪原》的爆火严格意义上来说对曲波并没有什么影响,究其原因还是他太“低调了”。

无论是《林海雪原》被改编成话剧,还是《智取威虎山》被重新改编成戏剧和电影,曲波都没有为此感到骄傲,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地从事自己的写作事业。



抛开时代因素不谈,仅凭曲波创作素材的传奇性,就足以支撑《林海雪原》这部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度。

而作为其背后的作者,曲波也像他笔下的那一位位革命英雄一样,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始终未改初心,这份独属于革命时代的拼搏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