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黄岩岛,大家最常听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面积大,资源丰富。

可眼下,明明大片陆地已经露出海面,如果真要动工吹填造岛,按说能建成一个能住20万人的大城镇,为什么到现在还没见动静?难道其中还有什么顾虑,是我们普通人不了解的吗?



一、

黄岩岛,说起来很多人可能只是从地图上见过,真要说它的特别,首先是位置得天独厚。离菲律宾很近,离我国广东和海南也不算远。整个岛礁呈三角形,礁盘面积有150平方公里,里面的潟湖就有130平方公里。要是吹填造陆,真能变成南海上的一座大岛,甚至可以盖机场、港口,建学校、医院,什么都能有。

但你要是问在一线工作的渔民和驻守的海警,他们会告诉你,现在黄岩岛上大部分时间只能看到大片礁石和沙洲,建筑设施还很有限,公务人员大多是在船上执勤。即便退潮后,陆地面积很大,可一到涨潮,很多地方又被海水淹没,只有一些礁石常年露在水面。

其实,几十年前黄岩岛的陆地面积比现在大得多。老一辈渔民还记得,以前渔获都是在黄岩岛的礁石上晾晒,甚至能搭棚住上几天,生火做饭也不成问题。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又加上海上风浪和人为破坏,黄岩岛的礁陆面积逐渐减少。近年来管理加强,生态恢复了不少,退潮时能看到大片陆地,这才让“吹填造岛”的设想又被人提起。

那么,既然条件已经成熟,为什么还不见动工?这里面其实牵涉到的远不止一块礁石那么简单。



要说黄岩岛,绕不开的就是周边国家的关注,尤其是菲律宾。岛上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又敏感,谁都想分一杯羹。回头看看历史,黄岩岛自古就是我国渔民世代作业的地方,早在东汉的古籍里就有记载。可近几十年来,菲律宾等国也开始对黄岩岛提出各种主张,甚至有登岛插旗、驱赶渔民的举动。

2012年,黄岩岛事件后,我国加强了对黄岩岛的实际管理,海警船和渔政船常年驻守,维护着海域秩序。虽然主权明确,对外也有了清晰的领海基线,但实际管控还不能掉以轻心。每年总有菲律宾渔民偷偷上岛捡贝类、捕鱼,甚至用手机拍视频发到网上。我国海警人员只能尽快赶到,把他们劝离,没收非法渔获。

说到底,黄岩岛问题不只是我们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周边国家和一些大国都在密切关注,一旦大规模动工吹填,很可能引发更多争议和摩擦。有人会问:“难道我们还怕别人说三道四?”可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南海本身就有不少争议,黄岩岛又是其中的焦点,贸然推进大工程,很可能让局势更加紧张。

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和决策者认为,目前“以稳为主”,静观其变,等合适时机再作打算。这种做法看似被动,却往往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二、

现在社会讲究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成了基本原则。黄岩岛的生态系统虽小,却很特殊。这里水质优良,生物种类丰富,既是渔业资源宝库,也是许多珍稀海洋生物的“家”。2023年我国组织了全面体检,发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多样性高。

如果大规模吹填造岛,势必会对海洋生态带来影响。珊瑚礁是最娇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一旦被大面积填埋,很难恢复。到时候,原来的鱼类、贝类、藻类都会受到影响,渔业资源也可能锐减。渔民们最清楚,生态好了,鱼才多,日子才有盼头。

其实早年间,黄岩岛生态受到了严重破坏,美军曾用这里当靶场,经常炮击练习,许多礁石都被炸沉了。后来随着国家管控加强,才慢慢恢复。现在要动工,谁也不敢轻易下决心毁掉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

所以,生态保护并不是空话,而是关乎渔民生活和后代利益的实在问题。对黄岩岛这样关键的生态区来说,任何工程都必须反复论证、慎之又慎。



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觉得,既然有技术、有资金,造岛又不是难事,早早动工,把黄岩岛建成南海上的大都市,该多提气!可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首先,我国在南海已经有了美济、永暑、渚碧等七大人工岛,西沙有永兴岛,海南岛本身就具备很强的战略和经济辐射能力。黄岩岛虽重要,但目前通过船只常态化巡航、建设临时设施、加强海空联系,已经能保证管理和安全。再加上高科技支持,信息传递和应急反应都很快。

从战略角度讲,是否有必要再花大力气造一个容纳二十万人的人工岛?有人说“早晚要造”,但也有人觉得,眼下保持现状,灵活应变,反而有利于把握主动权。一旦大规模造岛,不仅资金消耗巨大,后续管理、生活保障、生态修复也会遇到重重难题。

更何况,南海局势复杂,国际社会关注度高,大工程一旦启动,难免引起外界更大反弹。到头来,不但没捞到好处,反而可能陷入被动。

因此,理性分析后,当前的选择其实是“耐心等待、精细维护”,既不失主动,也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等到时机成熟,各方面条件都合适,再考虑大规模开发,也许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三、

很多人看到新闻照片、视频,觉得黄岩岛上环境不错,渔业资源丰富,建个大岛没什么难度。可真要让人上岛常年生活,困难却不少。

以往渔民们在黄岩岛晾晒渔获、搭棚做饭,都是短期停留。要让几万人、十几万人常住,首先得有淡水、电力、住房、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现在黄岩岛虽有露出陆地,但海水涨潮时大部分又被淹没,只有部分礁石和沙洲能露头。

人工岛要稳定,还得防台风、防海浪,保障食品供应和生活方便。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就算建成了,长期驻岛人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也是个问题。南海气候炎热,台风频繁,补给成本高,医疗救护、教育、文化生活都需要特别考虑。

更实际的是,渔民们最怕的不是没地方住,而是渔业资源被破坏、生活难以为继。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让捕鱼成为长久的生计。



虽然现在没有动工,但谁也不能说以后不会有新变化。近年来我国在黄岩岛管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有了不少尝试。比如,海警船常年巡航,临时搭建的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渔民的作业更加规范,生态环境正在持续恢复。

未来如果局势稳定,技术更成熟,生态补偿措施更加完善,也许大规模造岛就会顺理成章。那时候,黄岩岛可能真会变成南海上的新都市,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防的重要支点。

但在此之前,国家层面还需要权衡各种利弊,既要看眼前,也要着眼长远。毕竟,岛上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利益,不能一味追求速度,更不能忽视环境和社会的承载能力。



黄岩岛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但对南海渔民、执法人员和每一个关注国家发展的国人来说,这里承载着太多希望、焦虑和疑问。

如果有一天,黄岩岛真的变成一座能住二十万人的大岛,也许我们的生活、国家的安全、南海的局势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那之前,我们还要面对生态、外部形势、技术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岛上的每一块礁石,每一片沙洲,都见证着时代的考验和选择。

你会担心如果大规模开发,渔民还能不能安心捕鱼?生态还能不能保护好?孩子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成长?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一个关心国家未来的人深思。黄岩岛,正静静等待着属于它的下一个时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