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一口气对来自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斯坦以及香港的众多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 “支持俄罗斯对乌发起军事行动” 。这一举动瞬间引发热议,有人觉得乌克兰是在 “强硬反击”,也有人质疑这背后是否藏着其他盘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制裁风波到底咋回事!
制裁名单都有谁?涉及哪些领域?
这次总统令(第 301/2025 号)涵盖范围可不小,74 家法人实体和58 名个人被列入制裁。法人实体大多和国防工业沾边,像俄罗斯的 “堡垒生产协会”“伊塞茨基锻造机械厂”,还有以 V.F. 索利诺夫命名的技术玻璃研究所等企业都在名单上。
让人意外的是,香港的 “智杰科技有限公司” 也在其中,这家公司早在 2024 年就被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制裁过。伊朗的皮什罗・萨纳特・阿塞曼・谢里夫公司同样 “中招”,它主要生产无人机敏感部件,也被 OFAC 制裁过。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老牌棉花生产国,这次有三家企业上榜。数据分析公司 Kharkon 的报告显示,这些企业生产的棉花纤维素,被俄罗斯用于火药和火箭制造,变相支持了战争。被制裁的个人更是 “五花八门”,从文化界人士、企业高管,到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成员都有。
制裁手段有多狠?如何落实?
乌克兰这次制裁手段相当 “硬核”:冻结资产、限制入境、禁止证券交易,甚至剥夺国家颁发的荣誉奖项。为了确保制裁生效,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秘书奥列克桑德尔・利特温科负责具体执行,安全局、内阁和央行也会全程监督。
其实这不是泽连斯基第一次挥动 “制裁大棒”,此前他就制裁过一批 “为俄罗斯侵略行为开脱的人”,其中就包括从总统顾问转为批评者的奥列克西・阿列斯托维奇 。
争议声起:这波制裁真能 “伤筋动骨” 吗?
消息一出,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乌克兰这是在向国际社会表明态度,对支持俄罗斯的势力 “零容忍”;反对者却觉得,这更像是 “政治作秀”。毕竟被制裁的部分企业早就在美国制裁名单上,而且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企业,真能直接影响俄罗斯战争机器运转?更有人担心,这种制裁会不会让乌克兰与相关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影响战后重建?
你怎么看乌克兰这次大规模制裁行动?是有效反击,还是 “雷声大雨点小”?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咱们一起聊聊这场国际风波背后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