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克勤郡王是岳托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克勤郡王是其死后的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岳托,最初被授予台吉,继而封为贝勒。岳托很早就投身戎马生涯,自幼随祖父努尔哈赤征战各方,功劳卓著,以骁勇善战和擅长谋略名冠后金。
由于岳托很早就支持皇太极,因此,皇太极即位后,岳托因军功卓著被封为成亲王,主管兵部,成为八旗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满洲第四号人物。此后,岳托与皇太极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岳托是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对皇太极的一些举措很不满,而且对皇太极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地打击异己颇有微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与矛盾,皇太极开始对他排挤和打击。
作为代善的长子,岳托不光继承了父亲的智勇,同时也为本族繁荣作出了贡献,可惜他英年早逝。岳托的后事办得极为隆重,清太宗下旨追封已故多罗贝勒岳托为克勤郡王,备各色祭品祭奠不算,当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皆集于岳托墓所时,太宗特遣礼部官读册致祭,祭文颂扬了岳托的征明之功外,还表达了太宗“不胜悲悼之情”。论功行赏时,岳托虽逝,太宗仍赏马5匹,骆驼两峰,银万两,赏格仅次于多尔衮。
后来,清廷为岳托立碑纪功,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并以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这样,在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中,岳托与其父代善独占两席之位而青史留名。
克勤郡王府还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些关系。曹雪芹十几岁时,他跟随家人发配来到了北京,在北京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如北京植物园等,他还常去克勤郡王府走动。
当时克勤郡王府是清廷封给岳托后人的三处府邸之一,是规模最大的。克勤郡王的后代习惯把西边的平郡王府称为“西府”,把东边诺尼的贝勒府称为“东府”。西府的面积比其他铁帽子王王府要小,但布局紧凑合理,建筑精致。
曹雪芹和平郡王福彭(入关后的第一位克勤郡王庆恒的养父)是亲戚关系,因此,曹雪芹定居北京时常在东西二府走动,因此有可能新文化街东的克勤郡王府和街西的诺尼府是荣宁二府的原型。曹雪芹与福彭交往有二十多年时间,据说关系非常好。福彭死时,曹雪芹正在创作《红楼梦》。书中所写富家生活,既有破落前曹家生活的实录,也有采自其他的王公家庭。平郡王府是当时极显赫的贵族家庭,又是曹雪芹至亲,曹雪芹目睹其家的奢华与排场,印象必是极深刻,故能对18世纪满人贵族的富家生活,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晏森将王府售给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为住宅,自己拉起黄包车为生。而熊希龄一生头衔众多:“湖南神童”“民国总理”“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平民慈善家”等等。
熊希龄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家教,一心向学。熊希龄六岁在凤凰镇发蒙,据传,他“闻一知十”,《三字经》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滚瓜烂熟。因为禀赋出众、好学深思且勤奋过人,熊希龄在少年时代便闻名遐迩,被誉为“湖南神童”。他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
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先生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创办香山慈幼院。在此期间,他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数十位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担任香慈评议会的评议员。出谋划策,一块帮助慈幼院办教育。
1926年,新的教育宗旨确立:本院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以植立德智体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宗旨。
熊希龄穷其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他曾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给了社会慈善教育事业。
克勤郡王府吴清初“铁帽子王”王府之一,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多罗克勤郡王历十三代十七王,后一度曾为民国知名人士熊希龄的住宅。建国后在克勤郡王府被用作石驸马二小的校园,后更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现在由政府重新修建克勤郡王府,做为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