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5月9日,马斯克旗下的社交平台X发布声明,承认已根据印度政府的命令,开始封禁印度境内超过8000个账号。印度政府不仅要求下架这些账号,还警告X公司,如果不照办,将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威胁要逮捕其在印度的本地员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审查问题,而是国家意志赤裸裸压制言论自由的现实展演,而X这家曾以“言论自由庇护所”自居的公司,在现实压力面前,彻底低头。
根据X公司的说法,印度政府提供的行政命令中,绝大多数都未明确指出具体违规言论,也未说明具体哪条内容触犯了当地法律。更荒唐的是,这些被封锁的账户中,不乏国际新闻机构、知名媒体人、持不同政见者,甚至还有公开报道克什米尔冲突的外媒记者。X公司在声明中直言:“我们没有收到任何确凿证据或合理解释。”而即便如此,X平台仍表示“迫于法律压力”,已启动配合封锁,并警告印度用户“可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自救”。这是马斯克所谓“绝对言论自由”最尴尬的一幕:理想主义被现实打趴,资本算计胜过言论正义。
过去几年,马斯克频频将X平台打造成“反审查”的象征。他曾激烈抨击欧盟和美国政府的“内容管制政策”,一度因为“坚持用户自由”而在西方世界吸引了一批“自由至上”信徒。尤其在收购推特之后,马斯克多次将“恢复被封账户”“尊重异议声音”作为平台改革核心卖点,甚至公开恢复了川普、约旦彼得森等高争议用户的账号。但在印度问题上,他却表现得异常软弱。
原因也不难理解。特斯拉正试图在印度开设大型制造基地,Starlink卫星服务也正在寻求印度市场准入。换句话说,马斯克本人在商业层面对印度政府拥有极强的依赖性。与其说他不愿妥协,不如说他不敢触碰莫迪政府的逆鳞。在这种结构性依附关系下,X平台再多的“自由宣言”也只是演戏。
印度当局长期以来对网络言论进行系统性压制。莫迪政府多年来以“国家安全”“反恐”“宗教仇恨”等模糊概念为由,持续要求平台屏蔽异见内容、删除政治对手相关信息,甚至在农民抗议、克什米尔冲突等事件中,直接强迫平台关闭整个标签和话题。此次封禁8000多个账户,不过是数字审查机制再度升级的集中体现。
这种行为发生在号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进一步揭示了宪法承诺与治理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莫迪政府一边高举“言论自由”的招牌,一边下令清洗异见内容,让国际舆论不禁重新审视印度“民主光环”的真实成色。而X平台在面对这一高压指令时,不但无法反制,甚至连基本的透明披露都无法做到。
有观察人士指出,X平台此举将带来严重后果。首先,用户对该平台的信任度将迅速下降。那些被封锁的账户,许多都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声音,是少数族群、边缘社群或独立媒体的发声渠道。一旦这些声音被消除,信息的多样性将遭到极大破坏。其次,其他国家政府可能会效仿印度,以“国家法律”为借口,要求X平台对其本国用户进行定点封锁。如果X在印度让步一次,未来在土耳其、埃及、沙特、越南、甚至欧洲是否也会低头?
马斯克本人的形象也面临一次信任危机。他过去对“自由表达”的执念如今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营销口号而非真正信仰。一边在美国高喊反对“政治正确”,一边在印度对审查命令鞠躬尽瘁,这种双标行为只会加剧全球用户的幻灭感。他不是在捍卫自由,而是在讨好市场。
此事已引发国际媒体广泛批评。《纽约时报》《卫报》《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均在报道中质疑印度政府的行为是“国家级审查工程”,并直指X平台的妥协是“全球自由言论的又一次重大失败”。《连线》杂志更尖锐地评论道:“马斯克的‘言论自由’只是卖得掉的商品,在利益面前可以打包甩卖。”
面对这一局面,X平台试图挽回舆论形象的努力显得苍白。他们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支持言论自由”,“鼓励用户依法维权”,却又补上一句“受法律限制,无法公开行政令内容”,等于彻底把责任甩给了印度政府,又把希望推给了印度用户。平台自己做了选择,却要用户去承担后果,这种“做了缩头乌龟还想做烈士”的姿态,只会让人更失望。
所谓“全球数字广场”如今正被一国行政命令封堵、篡改、改写。在国家权力与市场收益之间,自由言论正被反复出卖,而X的投降不过是最新的一次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