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涂磊在节目里说过:“婆媳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把对方当成‘没有血缘的亲人’,多份理解,少份计较。”这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现实中多少家庭,婆婆和儿媳处成“天敌”,根源就在没找准相处的“平衡点”。
老辈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当婆婆的要是能做好这5件事,儿媳打心眼里敬重你,日子过得比蜜甜。
一、放下“我是长辈”的优越感:别拿“为你们好”当挡箭牌,尊重才是亲的开始
小区王婆婆刚搬来和儿子住,看见儿媳给孙子穿纸尿裤,当场就说:“纸尿裤捂屁股,我当年用尿布,你们不也长得挺好?”儿媳脸色立马变了,后来啥事都躲着她。直到王婆婆学会说:“你们年轻人讲究科学育儿,妈不懂的地方多请教你们。”儿媳才慢慢跟她亲近。
咱老辈人得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养孩子、过日子的方式跟咱那会儿不一样了。儿媳买进口奶粉,别嫌贵:“现在条件好了,孩子该喝好的”;儿媳周末去健身房,别唠叨“瞎花钱”:“锻炼好身体,妈看着也高兴”。
说白了,放下“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的架子,把“我都是为了你们好”换成“你们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儿媳才会觉得“婆婆没拿我当外人”。就像俗语说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给她面子,她自然给你里子。
二、多一点认可和鼓励,少一点挑剔与比较
胡同里的张婆婆特别会夸儿媳:“儿媳炒的鱼香肉丝,比饭店还好吃”“你给我买的衣服,颜色真衬我”。儿媳听了高兴,周末主动给她剪指甲、染发。反观楼上李婆婆,总说“你看人家儿媳,又会赚钱又会带娃”,儿媳气得跟儿子吵架:“你妈是不是看我哪儿都不顺眼?”
老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儿媳刚生完孩子身材走样,咱别说“胖成这样”,改说“当妈不容易,慢慢就恢复了”;儿媳工作遇到瓶颈,咱别泼冷水“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改说“你这么努力,肯定能熬过去”。
每个人都爱听好话,儿媳也不例外。就像古人讲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咱多盯着她的优点夸,少跟别人比长短,她心里热乎乎的,自然愿意跟你亲近。
三、不要当“插手王”:儿孙自有儿孙福,放手才能全家轻松
楼上陈婆婆刚住进来,就把儿媳的衣柜重新整理,把客厅的绿植全挪到阳台,儿媳下班回家一脸懵:“妈,我习惯这样放东西。”后来陈婆婆学聪明了:孩子的房间让小两口自己收拾,育儿问题只提建议不命令,比如“要不要给小宝买个防摔枕?你们决定”。
咱老辈人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小两口怎么过日子、怎么教育孩子,咱少插手:儿媳给孩子报兴趣班,别嫌贵“瞎折腾”;儿子儿媳吵架,别忙着帮儿子说话“她太任性”,躲进厨房泡杯茶,等他们自己解决。
说白了,当婆婆的越“懒”,儿媳越自在。就像俗语说的“距离产生美”,给小两口留足空间,他们反而觉得“婆婆懂事,不添乱”,家庭矛盾自然少。
四、对儿媳的好,别指望“回报”:是家人不是账本,真心才能换真心
老家的刘婆婆帮儿媳带娃三年,每天早起做早餐,周末还帮着洗衣服。后来儿媳换了工作,没时间陪她聊天,刘婆婆就跟儿子抱怨:“我这么累,你媳妇连句感谢都没有。”结果儿媳知道后,反而躲着她。
其实咱对儿媳好,别想着“我付出多少,她就得回报多少”。就像老话说的“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咱在她生孩子、上班忙的时候搭把手,她心里记着,等咱老了,她自然会回报。
咱帮她带娃,别说“要不是我,你们俩班都上不成”,改说“看着小宝长大,妈心里高兴”;咱给她买礼物,别说“这衣服可贵了,你得好好穿”,改说“逛街看见合适的,就给你捎了一件”。不图回报的好,最让人暖心。
五、将心比心:想想自己当儿媳时的难,别让“当年我也这么过来的”成了伤人话
社区的李婆婆常说:“我当儿媳那会儿,婆婆连口热饭都不给吃,现在我可不能这么对儿媳。”她每天变着花样给儿媳做月子餐,儿媳出月子后,抱着她哭:“妈,你比我亲妈还贴心。”
咱老辈人都当过儿媳,知道其中的不容易:怀孕时吐得昏天暗地,坐月子时睡不好觉,上班后还要操心孩子。将心比心,儿媳抱怨带娃累,咱别说“当年我带三个孩子,也没这么娇气”,改说“妈帮你带,你多休息”;儿媳跟儿子吵架,咱别说“女人就得忍”,改说“我去说说你老公,他太不懂事”。
就像古人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不想当年受的苦,就别让儿媳再受一遍。你的体谅,就是婆媳关系的“润滑剂”。
婆媳亲,全家和:婆婆先暖,儿媳才会热
都说“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其实难就难在“都想让对方先低头”。当婆婆的要是能主动做到这5点:不摆架子、多夸少贬、少管闲事、不图回报、将心比心,儿媳就算刚开始有隔阂,慢慢也会被暖化。
就像涂磊说的:“好的婆媳关系,始于婆婆的宽容,成于儿媳的感恩。”咱当婆婆的,先把宽容拿出来,把真心掏出来,把架子放下来,儿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把咱当成“妈”来对待。记住了,婆婆和儿媳,从来不是敌人,而是共同爱着同一个男人的“同盟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日子,想不红火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