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位于通化县果松镇七道沟村原七道沟铁矿矿区,它是日本侵华时期掠夺中国资源、迫害中国劳工的见证地,记录与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同时记录了广大劳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带领下勇于反抗自救、不屈的精神。2019年10月7日,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道沟铁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时,这一带人烟稀少,周围多为原始森林,裸露在外的“矿苗”很早就被放山人和猎户发现。1898年,采参人杜宝贾与赵槐林等人少量挖掘,将矿石运出外销,这是七道沟铁矿开发的最早记录。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将七道沟一带的土地赐给镇压忠义军(1900—1903年东北三省人民自发组织的抗俄武装,内有大量义和团余众)有功的地主李芳云,李芳云遂与当地官绅合资,采用土法挖掘并冶炼矿石,将炼成的粗铁饼卖到附近的铁匠炉,制造农具和生活用品。
七道沟的铁矿资源很快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觊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组织地质调查勘测队,秘密调查七道沟铁矿,为后来日寇掠夺七道沟铁矿的资源埋下了伏笔。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又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来此调查,最后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是大型优质铁矿。
日寇的侵略行径,遭到我抗日武装的打击。抗战初期,七道沟一带是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的游击区,在王凤阁司令的指挥下,自卫军于1935年5月在七道沟伏击日本探矿人员及卫队,缴枪35支、子弹2000多发,烧毁汽车一辆。十九路军1937年解体后,日寇继续勘探矿山,于1938年7月(一说农历八月十四)又在此遭到抗联袭击。
1939年,日寇成立“东边道开发株式会社”,下设七道沟、大栗子采矿所。同年秋,日寇采用欺骗手段,从山东招来大批劳工,充当廉价劳动力。1940年,日寇正式开采七道沟铁矿,又将一批被俘的中国官兵和爱国人士押送到这里,充当“辅导工人”。此外,还有检查“国兵”身体不合格的“国兵漏”组成的“勤劳奉仕队”,以及日伪当局强行摊派的劳工。
从1940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为获取矿石,采用了野蛮的掠夺式开采手段,不顾中国工人的死活,对资源也造成了巨大浪费。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掠走矿150余万吨(一说1358634吨),而因饥饿、疾病、高强度劳作和残酷迫害致死的劳工多达1.7万余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寇铁蹄下的中国工人采用磨洋工、破坏设备和作业区等方式与侵略者斗争。1943年8月,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派遣到东北开展工作的共产党员罗衡(原名张致清)罗衡来到七道沟落脚,他化名刘剑鸣,利用在矿上充当“博役”(即勤杂工)的身份开展活动,并秘密组建中共辽东支部及其通化分支部,以后又在通化、沈阳、大连、本溪一带发展组织。罗衡本人也在矿工中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1945年5月,中共通化分支部决定在七道沟、八宝、辑安三地组织武装暴动,罗衡任总指挥,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8月21日,罗衡发动七道沟铁矿矿工暴动,占领矿山,组织起一支工人武装,在苏联红军支持下挺进通化,接收了伪通化省长杨乃时组织的“通化省治安维持委员会”。这支工人武装解放战争时期称杨靖宇支队,以后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2军125师,是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七道沟铁矿处于停产关闭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该矿先后隶属通化矿务局、鞍山钢铁公司、吉林省冶金工业局、通化钢铁集团。现在改制成为民营企业。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由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七道沟日伪军营旧址、七道沟铁矿、劳工房、解放坑5个部分组成。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位于七道沟原铁路专用线西侧河滩地,分布面积约15533.4平方米,是当地三处“万人坑”遗址中的一处为了纪念在七道沟铁矿死难的矿工,1964年通化县人民委员会在此修建了死难矿工纪念碑。碑高7米、宽2米、厚0.65米,正面阴刻“日伪统治时期七道沟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背面阴刻罗衡同志题写的碑文:“纪念在战斗中死难的阶级兄弟,不忘旧社会的苦,发扬我们工人阶级的革命传统,坚决朝着党和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纪念碑采用传统建筑工艺,是一座具有时代感的典型石碑类建筑。
七道沟日伪军营旧址建筑面积约3520平方米,主体建筑风格为日式。
七道沟铁矿占地总面积约770000平方米,现残留选矿址、储备仓、粉碎仓、矿坑可见13处,办公区2处,铁道路基、满铁养护房、劳务系管理房、警察署、碉堡等建筑。
劳工房现存三栋五间房,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水泥基础,石砌、木梁结构,保存较好。
解放坑即七道沟铁矿西山水平一号坑(1945年以后改称解放坑),是罗衡同志带领广大劳工逃出矿区的重要史证地,1944~1945年,罗衡组织矿工在此秘密打通一条巷道,洞长1000米,宽约2.5米,准备暴动时由此冲出牢笼,该计划因日本战败投降而取消。
七道沟死难同胞纪念地不仅是日本侵华期间掠夺资源的重要遗址,也是见证中国劳工遭受迫害的历史见证地,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同时,它还完整保留了从早期土法开采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不同阶段遗迹,是中国近现代冶金工业特别是冶铁工业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
今天的七道沟村,是长白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然而,放眼望去,就会发现日伪时期的建筑参差于民居中间,黑土下的森森白骨告诉我们,当年这里曾发生了怎样的人间惨剧。苦难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领导矿工武装起义的罗衡和他的战友们也尽皆作古。那段承载着苦难与光荣的历史,我们又怎能忘记?
(参考资料:宫宪斌《王凤阁抗日事略》,原载政协通化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通化文史资料第二辑·辽宁民众自卫军史料拾遗》。佚名《七道沟矿志》。政协通化县委员会《拉笛山的述说──东北抗日战争时期七道沟铁矿口述史》)
记者:宋晓林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李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