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愿母亲健康长寿
中国古代母亲花“萱草花”: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
西方把康乃馨作为母亲节代表花,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古代则更常用“萱草花”跟歌颂母亲母爱相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而来,需要我辈传承,画一些关于萱草花的小画,还有一些文化历史相关资料分享。给母亲画个萱草花的美甲吧,漂漂亮亮过节!
可以从母亲节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人类文明的多个维度,其演变过程展现了不同文明对母性崇拜的传承与创新:
经历过古代母神崇拜:古希腊祭祀、罗马传承、生育崇拜等等,西方中世纪宗教转型融合,到现代节日确立:美国安·贾维斯(安娜之母)在1876年南北战争期间发起"母亲友谊日",推动卫生改革与和平运动,使得康乃馨通过花语建构(白色象征纯洁母爱,红色代表在世母亲)成为全球通用符号。中国本土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随改革开放传入,康乃馨与微信红包构成新民俗。
也有中国母亲节文化传统倡议:2006年提出农历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日)作为"中华母亲节",萱草意象与孝道典籍形成文化对话。
母亲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脉络,既延续了千年孝道伦理,又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萱草文化:作为东方母亲花,萱草承载「忘忧」寓意,明代陈淳《萱草寿石图》题诗「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将植物意象升华为精神图腾。孝道载体:汉代「举孝廉」制度将孝行纳入官僚选拔体系,《孝经》构建起系统的伦理规范。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等细则至今仍是孝亲教育的启蒙读本。
其实早在我国唐朝,就出现了以萱草比喻母亲的诗词,在古代绘画中,画家们也常常泼墨萱草,献给母亲或反映人们尊亲敬母的美德。据《宣和画谱》记载:
萱草入画,始于唐末五代,晚唐刁光是最早画萱草者,他的《萱草百合图》表现了家庭和谐、后世昌盛的主题。
南唐梅行思,五代滕昌佑,宋代黄荃、赵昌、徐崇矩,元代钱选、赵孟、王渊、盛懋,明代戴进、李在、沈周、唐寅、仇英等都画过这一题材。元代王冕曾题诗《墨萱图》云:“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对远游儿子的牵挂和儿子对家中母亲的思念。
萱草原产于我国,且栽植历史悠久,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别名众多,有金针、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
愿天下母亲节日快乐!